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林业   227篇
农学   325篇
基础科学   89篇
  742篇
综合类   1826篇
农作物   402篇
水产渔业   211篇
畜牧兽医   562篇
园艺   141篇
植物保护   24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本试验研究了药液酸碱度对粉锈宁和灭草喹在蚕豆叶面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药液酸碱度对粉锈宁的吸收影响不大。②药液 pH 值可以显著地影响蚕豆叶片对灭草喹的吸收:pH 越小,吸收率越高。因而对于弱酸性农药,在作物能够忍受并且药剂本身也稳定的 pH 范围内,使用偏酸的药液可望达到提高其吸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2.
崔婷婷  单长松  吴澎  周涛 《园艺学报》2015,42(11):2283-229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的方法检测红银花与金银花新鲜花蕾和 干花蕾的挥发性成分。4 种花蕾样品共鉴定出67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新鲜红银花与金银花分别检测出48 种和46 种,经烘干处理的干红银花与金银花分别检测出34 种和37 种。[3.2.1.0(1,5)]三环辛烷、β– 芳樟醇、5–甲基–2–己醇和以及十六烷是4 种样品共有的成分。其中红银花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烃类、 醇酮类为主,β–芳樟醇含量显著高于金银花;样品在由新鲜到烘干这一过程中,烃类和酯类挥发性物质 含量降低,醛类和醇酮类挥发性物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3.
本试验旨在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热应激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与吸收功能的影响。选择320只28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公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常温对照组(TC组)肉鸡饲养于(22±1)℃的常温环境,饲喂基础饲粮;热应激组(HS组)肉鸡饲养于(34±1)℃的高温环境,饲喂基础饲粮;热应激试验组肉鸡饲养于(34±1)℃的高温环境,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107(HS-BC0.2组)、1.0×107(HS-BC1.0组)、5.0×107CFU/g(HS-BC5.0组)凝结芽孢杆菌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与TC组相比,HS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空肠食糜总淀粉酶和总蛋白酶酶活,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空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1)、基础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y+L氨基酸转运载体-1(y+LAT1) 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显著增加(P<0.05)。与HS组相比,HS-BC1.0和HS-BC5.0组的ADG、粗蛋...  相似文献   
94.
In general, there is a lack of scientific documentation of nutritional value of marine by‐products. The bone fraction from fish has been regarded as waste. Due to the high mineral content of fish bones, this material can be well suitable as a natural calcium source. In the present study, apparent calcium absorption of different fish bone sources was tested using growing pigs. The experimental diets consisted of boiled salmon frames, or salmon, saithe or cod bones treated with enzymes. Calcium carbonate (CaCO3) was used as control. The experimental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0.7% total calcium of which the added calcium source to be tested contributed about 71% (study 1) and 86% (study 2). Except for the calcium and phosphorus sources, the animals received similar basal diets. Apparent calcium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 was calculated using yttrium as indicator (both studies) and was based on complete collection of faeces and urine (study 2).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parallel and cross‐over in study 1 and study 2, respectively. In study 1, piglets getting salmon bone treated with enzym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alcium absorption than piglets getting boiled fish bone or calcium carbonate. Therefore, in the second study only enzymatically treated fish bones were included. The higher calcium absorption from enzymatically treated salmon bone was also found in study 2, but this time not significant. Calcium from boiled salmon bones in study I, and from enzymatically treated saithe and cod bones in study II were absorbed as well as the calcium carbonate contro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sh bones may be a useful and well absorbed calcium source. Due to the high mineral content of the bone fraction, salmon bones can be well suitable as a natural calcium and phosphorus source in, for example, food, feed or as supplement.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果胶酶对铜绿微囊藻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寻找有价值的蛋白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采用果胶酶处理铜绿微囊藻,获取藻细胞全蛋白。采用SDS-PAGE电泳分离藻细胞全蛋白,比较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藻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显示,一类分子量约42ku的蛋白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光照条件是果胶酶对铜绿微囊藻起抑制作用的一个敏感条件。MALDI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和SwissPort数据库检索结果表明,该蛋白为功能未知的新蛋白且与真核生物actin蛋白有可信的匹配分值。  相似文献   
96.
连续施肥对土壤供肥和水稻吸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10a不施肥的土壤仍保持一定的基本肥力.水稻从土壤吸收的养分三要素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稻茬、稻根自然归还土壤,这是水稻土保持一定养分水平的物质基础.随着生育期的进展,水稻植株的吸肥总量不断提高.施用化肥不但可提高植株三要素的含量,而且也提高植株吸肥总量,化肥配合增施有机肥(如猪粪或稻草)又有进一步增加植株吸肥强度和吸肥容量的效果.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含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进展而逐渐减少.增施化肥有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作用,如再配施有机肥则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施肥10a对土壤三要素产投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7.
硼对平邑甜茶幼苗硝态氮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芬  田歌  刘晶晶  于波  葛顺峰  姜远茂 《园艺学报》2017,44(7):1244-1250
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运用~(15)N同位素示踪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了不同供硼(硼酸0、1.0、2.0、3.0、4.0、5.0和6.0 mg·L~(-1))水平对平邑甜茶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0 mg·L~(-1)硼酸处理的幼苗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幼苗的全氮量及~(15)N吸收量增幅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4%和75.0%。随供硼水平的增加,植株氮素利用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 mg·L~(-1)硼酸处理时最大,为14.8%,是对照的1.8倍。施硼处理对幼苗的~(15)N分配率有一定的影响,3.0 mg·L~(-1)硼酸处理的根系~(15)N分配率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非损伤微测结果显示,3.0 mg·L~(-1)硼酸处理时,平邑甜茶根系对NO_3~-有强烈吸收且内流速度达到最大,在缺硼和高硼(硼酸0和6.0 mg·L~(-1))处理时有明显外排趋势。因此,3.0 mg·L~(-1)硼酸处理最有利于平邑甜茶根系的生长、根系活力的提高和氮素的吸收利用,而低硼和过量供硼均会抑制根系生长及氮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98.
在盆栽条件下利用~(1)N示踪物——(~(15)NH_4)_2SO_4,Ca(~(15)NO_3)_2及~(15)NH_4NO_3与NH_4~(15)NO_3研究苹果植株对不同形态氮肥的吸收、运转特性及不同季节的吸~(15)N特性。结果表明在分别施用Ca(~(15)NO_3)_2、(~(15)NH_4)_2SO_4及~(15)NH_4NO_3时,植株的吸~(15)N量除根系外,以(~(15)NH_4)_2SO_4最多。但是采用同一形态~(15)N肥标记不同离子(~(15)NH_4NO_3与NH_4~(15)NO_3)的示踪物作试验时,植株吸收的~(15)N量,不论是春季还是夏季均是~(15)NO_3—N高于~(15)NH_4—N。~(15)NH_4—N分配到枝、干与根系中的量比~(15)NO_3—N少30~40%新梢与叶片中的~(15)N量随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季二者差异小,约少10~20%,夏季差异增大,分别少70%与40%。不同季节~(15)N的运转方向不同,但不同形态~(15)N的运转规律是一致的。春季主要运向叶片,新梢、细根等新生器官,枝、干中的~(15)N量仅占叶片的5%,夏季根系与枝、干的~(15)N量显著上升,约比春季增加100~150%,而叶片中~(15)N量显著下降,尤为中、短梢上的叶与春季相比下降85%左右。说明春追氮利于叶片、新梢等新生器官的建造,夏追氮则利于根系的第二次生长及枝、干的加粗生长与芽的分化。本文为进一步揭示NH_4—N与NO_3—N作氮源时,对苹果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代谢与植株形态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烟草次生物质不仅对多种害虫的定向、产卵等行为具有调控作用,还能吸引天敌进行间接防御。本研究利用溶剂漂洗法提取了烟草旺长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分泌物,利用顶空吸附法收集了烟草旺长期植株的挥发物,并利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测定了烟草次生物质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烟草叶片分泌物中共检测出36种化合物,其中旺长期有33种,成熟期有31种。烟草旺长期植株挥发物中共检测出48种挥发物组分。其中36种组分的日周期释放规律表现为随光照加强和温度升高,释放量呈现上升趋势;11:00-15:00时段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时段(P0.05)。而其中9种组分表现为在夜间的释放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0.
氮锌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氮锌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籼型杂交稻品种广两优35和常规粳稻品种日本晴为研究材料,设置3个锌水平和4个氮水平的交互处理,分析了各生育期水稻的生物量,成熟期产量及构成因素,各部位氮和锌的含量、累积量和分配比例。结果表明,氮锌配施对水稻早期的生长和后期的产量形成均具有协同增效效应,这种效应在不同水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氮锌配施对水稻每公顷穗数具有极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每公顷穗数的显著增加是氮锌配施下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氮锌配施不仅提高了水稻植株中的氮和锌含量,同时还促进了氮和锌向生殖器官(小穗)中分配,这可能是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