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24篇 |
免费 | 3279篇 |
国内免费 | 452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562篇 |
农学 | 3765篇 |
基础科学 | 4176篇 |
20481篇 | |
综合类 | 43411篇 |
农作物 | 2453篇 |
水产渔业 | 1008篇 |
畜牧兽医 | 6759篇 |
园艺 | 5492篇 |
植物保护 | 27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61篇 |
2023年 | 2694篇 |
2022年 | 3350篇 |
2021年 | 3702篇 |
2020年 | 2916篇 |
2019年 | 3342篇 |
2018年 | 1941篇 |
2017年 | 2795篇 |
2016年 | 3318篇 |
2015年 | 3367篇 |
2014年 | 5027篇 |
2013年 | 4807篇 |
2012年 | 5831篇 |
2011年 | 5661篇 |
2010年 | 5165篇 |
2009年 | 5045篇 |
2008年 | 5082篇 |
2007年 | 4187篇 |
2006年 | 4044篇 |
2005年 | 3570篇 |
2004年 | 2411篇 |
2003年 | 2078篇 |
2002年 | 1716篇 |
2001年 | 1598篇 |
2000年 | 1328篇 |
1999年 | 1122篇 |
1998年 | 904篇 |
1997年 | 883篇 |
1996年 | 777篇 |
1995年 | 815篇 |
1994年 | 815篇 |
1993年 | 833篇 |
1992年 | 785篇 |
1991年 | 928篇 |
1990年 | 721篇 |
1989年 | 720篇 |
1988年 | 86篇 |
1987年 | 77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20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14篇 |
1965年 | 18篇 |
1958年 | 15篇 |
1957年 | 104篇 |
1956年 | 13篇 |
1955年 | 21篇 |
1954年 | 12篇 |
1953年 | 63篇 |
1952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林地开垦后坡面侵蚀过程与土壤养分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林地被人为开垦破坏后 ,加速侵蚀是导致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根本原因。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分布与坡面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相一致 ,浅沟沟槽是坡面土壤养分流失最严重的部位。土壤养分流失在开垦初期非常迅速 ,开垦耕种 5 a后 ,土壤养分含量可减少 5 0 %。土壤剖面中 A层的流失是土壤养分流失的标志。 相似文献
982.
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分布特征及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35
采用土钻法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渭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的垂直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抗旱性。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对刺槐根系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影响的关键所在 ;土壤种类、结构等对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树种在根系垂直分布特征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中刺槐的根系分布最深 ;在一定的土壤干旱范围内 ,苗木可以通过提高根系活力来适应逆境 ,当土壤干旱超过一定的阈值后 ,树木根系将逐步丧失其活力和功能 ,最终导致地上部分的枯死 ;在供试的 4个树种中 ,山杏根系的抗旱性最强 ,其次是侧柏、刺槐和油松。苗木根系活力除了受土壤干旱协迫程度的影响之外 ,还受到干旱持续时间的影响。当土壤含水量降至 4 0 %的田间持水量时 ,土壤干旱已经对油松的生长构成了威胁 ,但对山杏、侧柏及刺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83.
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通过4年(1998~2001年)径流场定位观测研究,探明了不同植被垫面雨水产流过程中系统水土流失有显著性差异。水流失量为农作区>常绿灌木区、针叶林区>常绿果园区>退化区、恢复区。坡地不同垫面间雨水地表径流的差异存在,为坡地雨水利用和利用坡地集雨支持农田灌溉提供了依据和可调控性。土壤流失量受人为干预、耕作强度的影响很大,坡地从自然保护到作物栽培,系统的土壤流失量提高20倍。茶果林地的土壤流失低于作物耕种的2~3倍,而高于自然利用和自然保护的6~12倍。养分流失在数量和质量上皆取决于垫面构成。提出了利用坡地集雨优势,构建与单元生态系统水循环平衡相适应的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并通过水平衡生态建设来维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984.
林地针叶化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和典型剖面试验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揭示了人工阔叶林地、混交林地和针叶林地土壤剖面微生物区系的分布规律,以及林地大面积针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985.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出"U"型变化,即人工云杉从幼林向成熟林演替阶段,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减少,在40年生云杉林达最低值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加速该区域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和对人工成熟林和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98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研究了 5种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 :>0 .2 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为草坡 >林地 >弃耕地 >果园 >耕地 ;林地、草坡的土壤表层和亚表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以 >2 mm为主 ,而果园、弃耕地、耕地土壤 >2 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较小。水稳定性团聚体以及团聚的水稳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林地、草坡开垦后 ,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充减少是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下降及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坡耕地退耕后 ,土壤团聚体可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987.
介绍了一种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茶园节水喷灌系统。该系统不仅提高了茶园的自动化生产和管理水平,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提高了茶园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88.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新型耕作技术在五原县试验推广初见成效。并且总结出了两种成功的种植模式。这一种植技术的使用不但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抗旱保水能力,并且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89.
华西雨屏区人工竹林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后形成的人工竹林(慈竹林、苦竹林、撑绿杂交竹林、苦竹 光皮桦混交林)为对象,对其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几种竹林凋落物蓄积量的大小顺序是:撑绿杂交竹林>混交林>苦竹林>慈竹林,且都大于光皮桦林。叶凋落物持水量的大小关系为:慈竹林>混交林>苦竹林>杂交竹林,光皮桦林的持水量介于慈竹林和混交林之间。几种叶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的模型、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的模型。不同林地的表层土壤容重在1.27~1.34 g/cm3之间,总孔隙度48.08%~55.96%,不同林地表层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90.
基于137Cs示踪的丹江口市农用地土壤侵蚀与有机质流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37Cs示踪技术探讨了丹江口市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并分析了137Cs含量与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用地土壤侵蚀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沟谷旱地>坡耕地>菜田>水田>草地>灌丛,耕作土的侵蚀强度多为中度和强度侵蚀,非耕作土则是微度和轻度侵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重金属分布影响很大,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为草地>灌丛>菜田>水田>沟谷旱地>坡耕地;Pb与Ni含量为灌丛>草地>坡耕地>沟谷旱地>菜田>水田;Cr与Cu含量为灌丛>菜田>坡耕地>草地>沟谷旱地>水田;Zn含量为灌丛>菜田>草地>坡耕地>沟谷旱地>水田。对137Cs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重金属含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在景观简单的小流域,可以利用137Cs含量和数学模型预测土壤有机质和重金属的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