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23篇
  41篇
综合类   248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灾变预测方法,对新密市东方红灌区的旱、涝灾数据进行灰色处理,以预测灾情发生的时间。结果表明,在2011和2022年将出现年降水量小于500 mm的干旱年,在2007和2018年将出现最大月降水量大于300 mm的涝情,2007年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从理论和实例上说明了该方法适用对于灌区旱涝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32.
郭海洋  梁山  胡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40-5741,5744
运用一元回归预测方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对1949~2004年河北省耕地、人口和粮食的相关资料进行定量分析,预测河北省人口的变化趋势,同时对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各个因素排序。结果显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较大。针对分析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3.
竹小爪螨种群消长及生态因子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竹小爪螨 (Oligonychusurama Ehara)种群数量在福建南平竹林内 6月上旬到 8月上旬达到最高水平 ,除 4月外 ,其余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之上 ,以成螨和卵滞育 ,滞育期间具有较高的螨口基数 ,捕食螨对该螨有明显的跟随效应 .应用灰色理论分析表明 :4种生态因子对竹小爪螨卵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气温 >捕食螨 >相对湿度 >降雨量 ;对幼、若螨和成螨的影响大小顺序均为气温 >相对湿度 >捕食螨 >降雨量 ;就种群系统而言 ,其影响顺序与卵相同 .  相似文献   
34.
在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各农业生产要素影响基础上,建立山东省滨州市2002~2013年农业生产Cobb-Douglas模型,定量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农机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值影响程度最大,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达到了29%.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云南片烟感官质量与香味成分的关联关系,改善片烟质量.[方法]以云南片烟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以不同类别致香成分、具体香味成分为出发点,探索影响片烟香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分析表明,8种致香成分中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关联程度最高的为醛类、氮杂环类和酮类,其中醛类物质己醛、糠醛和5,5-二甲基-3-氧基-1-环己烯-1-甲醛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最高并且关联序一致.氮杂环类物质吡啶、吡略、2-甲酰基吡啶3种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其中吡啶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最高.酮类物质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排序不尽相同,其中羟基丙酮对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在片烟致香成分与感官质量特别是香气质量研究中,可以重点关注醛类、氮杂环类和酮类物质,对己醛、糠醛、5,5-二甲基-3-.氧基-1-环己烯-1-甲醛、吡啶、吡咯、2-甲酰基吡啶、羟基丙酮和2,3-戊二酮等致香成分.  相似文献   
36.
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方法,对11个2017~2018年度长江中游区国家油菜新品种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熵关联度为:硫苷0.9793,菌核病发病率0.9808,菌核病发病指数0.9806,株高,0.9863,有效分枝数0.9734,单株有效角数0.9876,角粒数0.9848,千粒重0.9807,单株产量0.9894;熵关联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数、株高、角粒数、菌核病发病率、千粒重、菌核病发病指数、硫苷、有效分枝数,为长江中游区杂交油菜品种选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7.
在改进灰GM(1,1)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年型的划分标准,对三义寨引黄灌区不同水文年型做了中长期预报。检验表明,在灰预报值覆盖的范围内包含有多年实际发生的水文年型,结果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8.
对莴笋灰霉病、腐败病、软腐病这3种常见莴笋根茎部病害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9.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番茄壮苗和灰霉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品种L402幼苗为试材,研究外源喷施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番茄生长和灰霉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25mmol·L~(-1)和50 mmol·L~(-1)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对番茄幼苗具有显著的壮苗作用;30~60 mmol·L~(-1)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灰霉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通常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加强;30~40 mmol·L~(-1)的碳酸钠和50~60mmol·L~(-1)的碳酸氢钠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50 mmol·L~(-1)的碳酸钠和50~60 mmol·L~(-1)的碳酸氢钠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生产上可应用适宜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40.
Nitrogen cycling involving non-exchangeable ammonium in a gray luviso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is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determin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non-exchangeable NH4 + (NEA) because it constitutes nearly 10% of the total N in the top 1 m of soil. NEA is NH4 + present in the soil that is not extractable with neutral K salt solutions, e.g. 1M KC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1994 and 1995 to quantify the amount of NEA released by a gray luvisolic clay loam soil in Alberta, Canada,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Replicated plots under: (1) continuous bromegrass, (2) continuous barley, and (3) barley since 1991 but previously under a continuous forage legume, were sampled four times through the growing season to a depth of 80 cm. The first sampling was done before seeding of barley. Cropping system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ime of sampling had no effect on NEA. The NEA-N pool in the soi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grain-filling and maturing of barley, and had returned to approximately its initi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spring. The maximum amount of NEA-N released was 15 g m–2 at barley grain-filling in 1994, and 10 g m–2 3 weeks after barley had matured in 1995. Approximately 24% of the released NEA accumulated as 1M-KCl-extractable NH4 + in 1994, 20–30% was absorbed by the barley crop, and most of the remainder was probably assimilated by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immobilized in soil organic matter. The release of significant amounts of NEA during crop growth has implications for N cycling and measurements of mineralization/immobilization turnover rates. Received: 21 July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