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29篇
农学   44篇
  11篇
综合类   255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22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本文采用FAO推荐的玻片浸渍法,选用15种常用杀虫剂的最大登记剂量对二斑叶螨敏感型种群和抗性种群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药后观察,哒螨·矿物油、阿维·哒螨灵、阿维菌素、阿维·灭幼脲、阿维·毒死蜱、啶虫脒对敏感型二斑叶螨的速效性防效较好;而炔螨特、桉油精和苦参碱对抗性二斑叶螨的防效较强。  相似文献   
72.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作物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不同种群对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了解二斑叶螨对药剂敏感性与体内4种解毒酶活力的相关性。【方法】在实验室内采用改进的玻片浸渍法(slide-dip method)检测北京房山、怀柔、昌平、延庆和平谷5个地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4种杀螨剂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对单头叶螨的CYTB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检测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性突变位点;并采用酶标仪微量板法,检测二斑叶螨体内与抗性相关的多功能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结果】5个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最敏感,其LC50分别为2.4880、6.4693、6.2398、0.7882和14.7783 mg•L-1。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次之,其LC50分别为22.4712、35.4431、14.5260、15.4904和14.0023 mg•L-1。对螺螨酯和哒螨灵的敏感性非常低,螺螨酯的LC50分别为49.6833、81.8826、72.9609、204.4609和1 433.5137 mg•L-1,哒螨灵的LC50分别为202.6902、806.8324、375.3518、188.3234和2 310.9040 mg•L-1。延庆地区二斑叶螨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活力分别为14.9508 U/(mg protein)、0.2271 μmol•mg-1 protein•30 min-1和58.2962 U/(mg protein)。怀柔地区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其活力为1.4272 μmol•mg-1 protein•30 min-1。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的敏感性水平与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力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采用PCR技术对5个地区的288个二斑叶螨个体进行CYTB基因检测后,仅发现怀柔地区的一个个体CYTB基因第126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第一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导致氨基酸由G突变为S,其余地区均无突变,这与生物测定方法中各地区对联苯肼酯较敏感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北京地区二斑叶螨不同种群对联苯肼酯敏感性最高,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次之,对螺螨酯和哒螨灵敏感性非常低;二斑叶螨对4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与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力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通过检测到的基因突变个体,说明怀柔地区二斑叶螨种群中存在着对联苯肼酯产生高抗性风险的个体。PCR方法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种群抗性发展程度。基于以上结果,在农业防治二斑叶螨中应降低联苯肼酯使用频率,交替使用阿维菌素,避免使用螺螨酯,停止使用哒螨灵,以延缓和降低二斑叶螨产生抗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73.
SPSS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北疆棉蚜年发生程度的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疆奎屯垦区12年(1995~2005和2007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用SPSS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棉蚜年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构建棉蚜年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用所建立的模型对12年调查资料进行回判和预判,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74.
试验结果表明:247 g.L-1EngeoSC对大豆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13、7、d,对大豆蚜虫的防治效果在88.5%-99.0%。在生产中,建议用247 g.L-1EngeoSC30 mL.hm-2或60 mL.hm-2,在大豆蚜虫发生期喷施。  相似文献   
75.
对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在以四季豆为寄主时的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单种种群还是混合种群。二斑叶螨的活动虫态和成虫的内禀增长力均高于朱砂叶螨,这表明在以四季豆为寄主植物时,二斑叶螨比朱砂叶螨具有更强的种问竞争力。  相似文献   
76.
[目的]为枸杞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1.8%阿维菌素乳油与2.5%鱼藤酮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0.5%绿农宝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混配对枸杞蚜虫的联合毒力作用。[结果]1.8%阿维菌素乳油与2.5%鱼藤酮乳油按有效成分1:4混配、与0.5%绿农宝乳油按有效成分1.0:0.6混配、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1.O:11.2混配均具有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477.5、455.1、244.5mg/L;1.8%阿维菌素乳油与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按有效成分1.0:1.4混配的共毒系数(cTc)为110.3mg/L,药效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该试验中4种农药混剂对枸杞蚜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77.
植物提取物对夹竹桃蚜的触杀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5种植物提取物对夹竹桃蚜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高阿丁枫、膏桐、辣蓼、竹柏、紫茎泽兰作为供试植物,采用浸渍法提取得到其提取物,在室内采用微量点滴法对夹竹桃蚜触杀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这5种植物提取物对夹竹桃蚜的触杀效果依次为竹柏(紫茎泽兰(高阿丁枫(辣蓼(膏桐。不同浓度的高阿丁枫、紫茎泽兰、膏桐提取物对夹竹桃蚜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但不同观测时间的校正死亡率又都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和不同观测时间的辣蓼和竹柏提取物对夹竹桃蚜的校正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为夹竹桃蚜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二斑叶螨抗性种群对6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昌乐县(R1)和寿光市(R2)蔬菜大棚内的二斑叶螨为试虫,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其对6种杀螨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两个种群毒力最高的均为唑螨酯,其LC50分别为2.384 mg/L(R1)和1.939 mg/L(R2);其次为阿维菌素,LC50分别为2.426 mg/L(R1)和9.921 mg/L(R2)。R1种群中甲维盐、除尽、噻螨酮的LC50在34.383~1237.592 mg/L之间,相对毒力分别为哒螨灵的82.499、9.808、2.292倍。R2种群中噻螨酮的毒力最低,LC50为1 225.602 mg/L;除尽、哒螨灵、甲维盐的LC50分别为791.649、308.580 mg/L和13.892mg/L,相对毒力倍数在1.548~88.223倍之间。  相似文献   
79.
BACKGROUN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an invasive insect pest in North American soybeans, is fed upon by a key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Harmonia axyridis Pallas. Although biological control is preferentially relied upon to suppress insect pests in organic agriculture, approved insecticides, such as neem, are periodically utilized to reduce damaging pest populations. The authors evaluated direct spray treatments of two neem formulations, azadirachtin and neem seed oil,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for effects on survivorship, development time and fecundity in A. glycines and H. axyridis. RESULTS: Both azadirachtin and neem seed oi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phid nymphal mortality (80 and 77% respectively) whil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development time of those surviving to adulthood. First-instar H. axyridis survival to adulthood w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both neem formulations, while only azadirachtin reduced third-instar survivorship. Azadirachtin increased H. axyridis development time to adult when applied to both instars, while neem oil only increased time to adult when applied to first instar. Neither neem formulation affected the fecundity of either insect. CONCLUSIONS: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future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aimed at clarifying if neem-derived insecticides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with biological control for soybean aphid management in organic soybeans.  相似文献   
80.
大草蛉在我国分布广泛,能捕食多种农作物害虫。本试验首先研究了大草蛉一龄幼虫对桃蚜、大草蛉二龄幼虫对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三个反应的最大捕食量Namax分别为144.93、303.03和151.51(头),瞬时攻击率a分别为0.7428、0.8654和0.6644。大草蛉一龄幼虫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捕食作用率(E)依次为0.2025、0.1185、0.0866、0.0694和0.0584;对桃蚜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2025P-0.7727。在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混合种群中,大草蛉二龄幼虫对桃蚜的选择效应大于夹竹桃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