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2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01.
[目的]研究红掌切花的瓶插保鲜液,为红掌种植及筛选保鲜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红掌(Anthurium seherzerianum)中的常用切花品种‘热情’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不同的瓶插液配方,处理①:2%二甲基琥珀酰肼+1%8-羟基喹啉硫酸盐(HQS) +0.1%Ca(NO3)2+5%蔗糖;处理②:5%蔗糖+0.1 g/L明矾+10 mg/L6-BA;处理③:4%蔗糖+0.08% NaCl+0.01%过磷酸钙+0.01%中药杀菌剂(黄连的乙醇提取液) +0.1 mmol/LNaOH+0.1 mmol/L柠檬酸+10 mg/L6-BA。并与常用红掌保鲜配方(4%蔗糖+50 mg/LAgNO3+0.05 g/LNaPO4)进行对比,筛选最佳的红掌瓶插保鲜液。[结果]试验中处理①的配方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杀菌,处理②虽然含有一定的碳源和营养,也有杀菌剂,但组成较简单,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红掌切花采后各方面生理的需要,以配方③为最佳的瓶插保鲜液,保鲜期为23 d,比对照延长了13 d,观赏期达31 d,比对照延长了18 d,效果显著;且配方③明显地减少了红掌佛焰苞的水分丧失,有利于维持组织的含水量,降低细胞膜透性,抑制膜脂的过氧化作用,减少丙二醛含量的积累,提高了SOD的活性,提高了细胞保护酶的活性,增加了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呼吸速率。[结论]4%蔗糖+0.08% NaCl +0.01%过磷酸钙+0.01%中药杀菌剂(黄连的乙醇提取液) +0.1 mmol/L NaOH+0.1 mmol/L柠檬酸+10mg/L6-BA配方达到了延长红掌佛焰苞保鲜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2.
红掌苗期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震寰  唐霄铧  白为  卓明  孙婷 《北方园艺》2010,(17):109-111
试验初步探索了5种不同类型的肥料施用对红掌苗期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红掌苗期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处理D对红掌苗期生长的叶片数、株高、最大叶片叶长及最大叶片叶宽4个指标综合效果最佳,处理E、C次之,处理B和A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03.
盆栽红掌不同阶段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慧敏 《北方园艺》2010,(2):126-128
总结了盆栽红掌从组培苗到上市不同阶段(128孔穴苗阶段、8cm盆阶段、17cm盆阶段)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4.
陈超  王桂兰  邸智勇 《园艺学报》2008,35(10):1484-1490
以红掌叶片诱导出的4类愈伤组织和气生根根段诱导的再生团块为试材,研究糖和蛋白质在愈伤组织衰老与再生团块发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经石蜡切片PAS和汞溴酚兰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糖主要以颗粒状存在于愈伤组织细胞中,并有明显的围绕核的现象,蛋白质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及其周围。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在黄绿愈伤组织中有明显的从外向内减少的梯度变化;深绿愈伤组织中梯度不太明显。糖在金黄色愈伤组织中含量很低,没有梯度;在褐色愈伤组织中散乱分布。蛋白质含量变化在金黄色愈伤组织中由外层细胞向内层细胞有一定的梯度但不明显;在褐色愈伤组织中没有梯度。刚形成的再生团块的糖和蛋白质含量在由外向内的细胞中有明显的梯度变化,在再生团块膨大生长过程中两者含量少,没有梯度变化。分化期再生团块中的糖主要集中在分裂旺盛的分生细胞团和维管组织周围,蛋白质则集中于分生细胞团的细胞中。在各类愈伤组织和再生团块中均出现各种特化细胞。糖的含量及其梯度变化是愈伤组织和再生团块分化的重要内在条件,蛋白质含量以及核形态是否完整是愈伤组织和再生团块分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短期CO2加富对苗期红掌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开顶式塑料薄膜温室为设施,研究了红掌叶片净光合速率、株高和光合酶活性等指标对短期CO2加富的响应.结果表明,处理30 d时,处理组T1(CO2浓度,(700±100)μmol.mol-1)的株高,单叶面积,干重/鲜重分别比对照组(CO2浓度,(360±30)μmol.mol-1)增加了4.28%,5.70%,15.84%,而处理组T2(CO2浓度,(1 000±100)μmol.mol-1)的株高,单叶面积,干重/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16%,5.18%,9.95%;在各自生长环境下处理组T1,T2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24.47%,32.49%,且在大气CO2浓度下测定的净光合速率处理组也均高于对照,处理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下降,促进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叶绿素含量并没有明显变化,Ru-bisco活性增加,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6.
对一批引进后隔离培养中患病的红掌种苗,进行了根系线虫检测,通过病症分析、线虫形态测量、rDNA-ITS区序列分析等鉴定,结果表明:检测的线虫形态和香蕉穿孔线虫基本一致,rDNA-ITS区测序结果序列一致性为98%~100%.本报道再次证明香蕉穿孔线虫在红掌上的分布和危害,应该对种苗的跨区引进和种植过程进行严格的检疫.  相似文献   
107.
开花期红掌耐寒性评判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开花期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耐寒性判定方法,为不同耐寒性红掌品种的分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个开花期红掌品种为试材,在上海地区冬季大棚自然低温环境下进行种植,观察叶柄、叶片、花柄、苞片的冷害症状,统计各器官冷害指数,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进行耐寒性研究;根据聚类结果分别在不同耐寒性组中选择1~3个品种再次进行低温试验,并测定低温处理前后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进行各指标变化率与耐寒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对供试红掌品种各器官冷害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0个品种的耐寒性综合得分,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分为3组,高耐寒组品种包括‘阿拉巴马’、‘艾美拉’、‘粉阿拉巴马’、‘黑皇后’、‘红宝贝’、‘马都拉’、‘潘多拉’、‘紫罗兰’、‘红丰收’、‘红成功’、‘红赢家’、‘白塞拉’、‘紫雷鸟’和‘特伦萨’,中耐寒组品种包括‘皇家布加迪’、‘轰动’、‘红阿里克斯’和‘白雪阿莱西亚’,低耐寒组品种有‘粉冠军’和‘粉爱’,其中‘阿拉巴马’、‘潘多拉’、‘特伦萨’、‘皇家布加迪’、‘轰动’和‘粉冠军’6个品种的耐寒性得到了再次验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掌在低温处理前后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的变化率与耐寒性显著正相关,相对电导率变化率与耐寒性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指标与耐寒性则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结论】自然低温下器官冷害指数的观测可以作为判定开花期红掌耐寒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和相对电导率可以作为较为可靠的生理指标应用于红掌耐寒性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108.
红掌不同品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无论外植体是哪种种类,其在培养基上的出愈率和分化生根能力均存在差异。我们对所取试验品种材料根据出愈率和生根能力的难易程度做了初步排序。  相似文献   
109.
红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影响红掌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成熟度的外植体,其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优于叶片和花柄.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培养基为MS+2 mg/L 6-BA+0.1 mg/L 2,4-D;芽分化和增殖培养基为MS+1 mg/L 6-BA+0.1 mg/L NAA;生根与增殖同步.  相似文献   
110.
通过不同体积比的粗砂、椰衣、椰糠、花生壳、谷壳的组合对中苗期红掌品种"热情"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对中苗期红掌植株的生长以及N、P、K、Ca、Mg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为V椰糠∶V谷壳∶V花生壳=2∶1∶1的栽培基质其各项理化性状更优,且最有利于中苗期红掌的生长及干物质的积累;中苗期红掌地上部及地下部N、P、K、Ca、Mg的利用率之间无显著规律性,但上述元素的积累量也在配方为V椰糠∶V谷壳∶V花生壳=2∶1∶1的栽培基质上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