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55篇
农学   179篇
  51篇
综合类   464篇
农作物   9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76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根癌农杆菌对结球白菜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外源有用基因导入结球白菜并高效稳定地表达提供依据,以结球白菜的子叶-子叶柄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共培养法把外源基因C58/pV11导入结球白菜,在选择最优的转化条件-根癌农杆菌侵染外植体15min,农杆菌培养和共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均加入AS,培养基pH为5.2,共培养3d的条件下,获得转基因植株,其中抗性植株的抗草丁膦试验,转基因植株DNA的PCR及PCR-Southern斑点杂交鉴定等结果表明,50%的抗性植株的基因组中有外源基因的整合。  相似文献   
92.
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番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采用叶盘转化法,探讨了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MV-CP)基因导入番茄栽培品种‘红宝石’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适宜的卡那霉素(Km)浓度,根癌农杆菌浓度,根癌农杆菌感染时间以及共培养时间分别为35mg/L,D600约0.5,10-15min和2-3d;将诱导形成的抗性愈伤组织转接到含有35mg/L Km的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中使其分化不定芽和生根,获得了抗Km的番茄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再欠离体培养抗Km鉴定和PCR分子检测,补CMV-C基因已导入番茄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3.
以花椰菜栽培品种“春秋”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 ,在携带 Ca MV Bari- 1基因 的根癌农杆菌菌种 GV310 1的介导下 ,对影响花椰菜遗传转化的诸因素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转化体系 ,其转化率分别达 2 .31%和 2 .5 6 %。在这一转化体系中 ,首先将过夜培养的农杆菌用 MS无机盐液体培养基稀释 5倍或 10倍 ,感染经 2~ 3d预培养的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 30 s,然后进行黑暗共培养 1d,外植体经表面灭菌后转接到含 5 0 0mg/ L 羧苄青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上。 3周后 ,将分化的不定芽切成 0 .5 cm见方的小块 ,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 ,经筛选的转化芽再诱导成苗  相似文献   
94.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分布广泛且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的新型分泌系统,ClpⅤ型ATPase是不同细菌T6SS中均含有的关键保守组分,据推测可能为底物蛋白的分泌提供动力,但对其生化功能尚未进行深入鉴定。在本研究中,我们克隆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C58中的ClpⅤ型ATPase基因atu4344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酶学检测证实了其ATPase活性,定点突变分析发现K232/608和E299/675突变体均丧失ATPase活性,表明Walker A模体和Walker B模体与其活性密切相关。这是首次对植物病原细菌T6SS中的ClpⅤ型ATPase进行生化鉴定和突变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5.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和毒素在致病中的作用及微菌核形成机制,全面分析了基因组学途径、RNA干涉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等真菌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在大丽轮枝菌致病分子机理研究上的进展.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魔芋愈伤组织培养基、不同转化条件(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时间及共培养时间)及转化植株的筛选条件(抗生素浓度和乙酰丁香酮(AS)浓度)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为选择标记,对农杆菌介导的花魔芋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在预培养2 d,用OD600为0.6的菌液侵染30 min、共培养3 d,卡那霉素100 mg/L,羧苄青霉素250 mg/L,AS浓度100μmol/L的条件下能有效提高转化效率。再生花魔芋植株经GUS染色及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花魔芋基因组中。[结论]为魔芋抗病品种的转基因培育,丰富其种质资源,寻找抗病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97.
Nine Italian peach nurseries, which use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strain K84 to protect plants from crown gall, were monitored for three years with the aim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ransconjugant populations may arise following plasmid exchanges between K84 and autochtonous soil agrobacteria. Six hundred and seventy-eight Agrobacterium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120 tumours developed on apricot and peach rootstocks that had been treated in pre-planting with the antagonist. Agrobacteria were characterized for pathogenicity, biovar, opine catabolism and agrocin 84 sensitivity. Colony hybridization was used for screening the isolates harbouring plasmids pTi and/or pAgK84. Analysis of plasmid content and Southern blotting were performed on putative transconjugant agrobacteria found in tumours collected from one nursery where a biological control breakdown was observed. The RFLP analysis of 16S + IGS regions showed that pAgK84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antagonist to virulent and avirulent soil agrobacteria belonging to different ribotypes. Pathogenic transconjugants, inoculated on GF677 rootstocks, were not controlled in vivo by K84 and stably maintained pTi and pAgK84 in the bacterial cells for at least one year. At the end of a biocontrol trial, new transconjugant tumorigenic agrobacteria originated by the transfer of pAgK84 to the pathogen. Virulent and avirulent transconjugants may represent a real threat for biological control by K84 strain since all of them produced agrocin and were insensitive to it. Survival in soil of these populations could make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K84 ineffective.  相似文献   
98.
齐香君  刘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23-8824,8842
[目的]为药用成分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来源提供新途径。[方法]考察了R1601菌株对苦参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浓度乙酰丁香酮和侵染时间影响下苦参毛状根的诱导率;研究了培养基中的组分和浓度对苦参毛状根继代生长的影响。[结果]以苦参幼芽为外植体,在R1601菌液中添加100μmol/L乙酰丁香酮,侵染20 min,(25±1)℃,MS共培养基上暗培养2 d,苦参毛状根的诱导效果较好,诱导率28.6%,存活率46.7%;苦参毛状根在改良的继代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结论]苦参毛状根的最佳诱导条件:以生长1周的苦参幼芽为外植体,R1601为菌株,添加1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侵染20 min,(25±1)℃暗处诱导。  相似文献   
99.
利用发根农杆菌Ri1601浸染苦荞植物预培养2d的叶片外植体,经不同时间的共培养和除菌培养后获得毛状根。经硅胶薄层色谱板检测表明,发根农杆菌Ri1601和苦荞叶片上未经转化产生的不定根都不含有冠瘿碱;而经发根农杆菌Ri1601遗传转化后所产生的毛状根有冠瘿碱的存在。因此,可确定苦荞叶片上产生的毛状根为发根农杆菌Ri1601转化所得。建立了用发根农杆菌Ri1601诱导苦荞植物叶片产生毛状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
基因型是影响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筛选转化效率高的大豆基因型,利用不同基因型大豆的下胚轴接种发根农杆菌K599(含GUS基因),待长出毛状根后,根据不同基因型大豆发根诱导率和发根数的差异,选择适宜大豆基因型进行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析。结果表明,34个大豆基因型发根诱导率和发根数有很大差异,选择发根诱导率大于60%以及发根数大于1.6条的20个大豆基因型毛状根进行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其中Y091、Z184、P108、L010等4个大豆基因型的GUS基因转化效率较高,分别为96.2%、91.7%、87.5%、86.4%;进一步对以上4个大豆基因型毛状根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GUS基因均得到了正确转录。表明大豆基因型Y091、Z184、P108、L010是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较为理想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