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7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332篇
林业   107篇
农学   272篇
基础科学   541篇
  830篇
综合类   4742篇
农作物   133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94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5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400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534篇
  2011年   647篇
  2010年   524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泰乐菌素和土霉素在农业土壤中的消解和运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施用禽畜排泄物可导致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积累, 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解进入农田后抗生素的去向及残留动态, 选择2个典型农业土壤,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田间实际状况下泰乐菌素和土霉素2种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消解与运移行为.研究表明,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消解和运移与抗生素种类和土壤性质有关.抗生素在砂质土壤(清水砂)中的下移明显高于粘壤土(泥质田), 泰乐菌素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强于土霉素.表层土壤中抗生素因降解和下移随时间逐渐下降, 消解速率在试验初期大于后期, 并且土霉素消解速率大于泰乐菌素.砂质土壤中抗生素的消解速率在试验初期明显高于粘壤土, 但至试验后期, 二者渐趋相似.田间条件下测得的抗生素消解速率明显低于实验室条件下, 这可能与抗生素进入田间深层土壤后稳定性增加有关.农田施用抗生素初期产生的径流中含较高浓度的抗生素, 但随时间(10 d之内)很快下降至检测下限以下; 试验初期径流中抗生素浓度为泰乐菌素大于土霉素, 砂质土高于粘壤土.  相似文献   
82.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循环与平衡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优化潜力。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每年的氮素输入中,化学氮肥、农家肥、降水、灌溉、非生物固氮和种子带入农田的氮分别为545、68、21、15、15和5kghm-2a-1,氮素年输入总量为669kghm-2a-1;每年的氮素输出中,作物收获带走的氮为311kghm-2a-1,而氨挥发、反硝化和淋洗损失的氮分别为120、16和136kghm-2a-1,氮素年输出总量为583kghm-2a-1;氮素年盈余量为86kghm-2a-1。目前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处于大量赢余状态,从而导致氮素大量损失。因此,加强氮肥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加大有机肥施用的力度,是华北地区农田氮素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83.
1976-2015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6-2015年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计算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风雹和低温灾害的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损失率,并对其变化趋势、灾害损失和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1976-2015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而成灾率和绝收率变化趋势则不显著.干旱与农业气象灾害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洪涝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存在阶段性的变化特征,1986-2005年各项均值最大;风雹灾害下降趋势显著,受灾率、成灾率均显著减小;而低温灾害各项指标的年代均值逐渐增加.(2)研究期内四大灾害总体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平均灾害损失率为7.1%~15.7%.洪涝和干旱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变化趋势与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一致,其平均损失率分别为2.0%~4.2%、3.8%~8.6%;而风雹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损失率为0.8%~1.7%;低温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增加趋势,平均损失率为0.5%~1.1%.(3)研究期间洪涝重灾发生次数最多,为突发性灾害;干旱、风雹中灾和重灾发生次数之和最多,为常态性灾害.  相似文献   
8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领域表现的重要途径,其前提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防治,以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环境质量。本文在系统梳理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剖析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及问题,一是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大与施用强度高并存;使用效率低与流失严重同在;二是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包装物带来的面源污染呈现加重态势;三是农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四是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严重;同时,兽用抗生素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存在着防治对象具有多源性、防治主体多元性以及防治技术有效性不足、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此,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升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监督,并注重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实施多维创新,保障农业生产系统的健康,以更好地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85.
不同规格生态沟渠对排水中污染物的处理能力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E0.80、E1.05和E1.30),通过控制相同的表面水力负荷,比较研究了动态进水(TN 0.86~6.13 mg?L-1、TP 0.11~0.28 mg?L-1)条件下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其耐冲击负荷能力和适宜建造长度。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对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SS)的去除率均达到50%以上,其中E1.30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高,NH4+-N、TN、TP和SS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8%、63.1%、71.8%和60.8%。同时,E1.30的污染物出水浓度较为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相对较强。进水浓度较高情况下,E1.30在TN、TP出水浓度为2 mg?L-1和0.2 mg?L-1时所需长度分别为27.4 m和4.9 m,为三种规格生态沟渠中最短。表明生态沟渠是有效去除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因地制宜地建设E1.30规格的生态沟渠,并可辅以高效吸附氮磷材料等其他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86.
乡土野花组合是筛选以乡土野花为主体的,并通过混合播种建立群落的一种景观植被建植模式,是欧美国家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农业景观恢复与建设的技术措施。已有的研究发现乡土野花组合能够改善景观结构与生境质量,吸引传粉生物和自然天敌,从而起到增强农业景观的传粉及害虫控制功能,并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乡土野花组合也具有较好的文化功能。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对建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其物种筛选、配比、播种方式及布局是设计中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欧美国家乡土野花组合设计模式与生态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乡土野花组合物种筛选的3原则:乡土性、功能多样性与包含特定关键物种;并对其生长周期、物种数、播量、播种面积与空间布局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以促进乡土野花组合的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欧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及农户补贴的有关政策,其中美国主要以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政策为主,注重限制植物材料本土化;欧洲国家通过多项立法及农业环境管护政策为农户提供多样化的生态补贴,以促进农户充分参与乡土野花组合栽植过程。在我国,尚缺乏成熟的乡土野花组合应用案例。中国的乡土野花组合需充分发掘种质资源并进行生态、栽培与景观特性评估,以实现本土化的乡土野花组合。本文最后提出,通过多学科合作实现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与推广,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与农民共同参与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过程,并提出市场化的生态补贴政策,以推动乡土野花组合在我国农业景观的应用,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87.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compost additions and high temperature on N2O and CO2 emissions from a Vietnamese agricultural soil. Soil samples amended with two compost types (commercial compost, SH and chicken compost, CC) at three rates of 1%, 2% and 4% w/w were aerobically incubated at 25°C, 30°C and 35°C for 28 days in the laboratory. N2O and CO2 emissions were determined on days 1, 3, 5, 7, 14, 21 and 28.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N2O and CO2 emi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compost addi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Greater N2O and CO2 emissions were seen in CC treatments than SH treatments. Higher application rates of CC led to greater N2O and CO2 emissions. In SH treatments, higher temperature lowered N2O emissions but did not affect CO2 emissions. N2O and CO2 emissions were enhanced with CC addition while they showed different responses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88.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路燕  赵博  田云峰 《农业科技管理》2021,40(2):15-17,27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即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等,并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农业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改善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了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农业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89.
文章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总结了其以科技创新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地市级农科所以科技创新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偏低、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不能有效衔接等,并从加大对基层科研单位的科研投入力度、发挥市场和政府等多元化主体作用、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转变传统科技创新思路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0.
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工程,是科研院所的立院之本.文章通过简要分析新时期学科调整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协同创新、强化条件建设、培育一流学科团队等促进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