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120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9篇
  190篇
综合类   296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67篇
畜牧兽医   95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1 毫秒
61.
2001年我们在垦利县胜坨镇开展了水稻与日本沼虾、河蟹、鱼类高效生态混养试验,通过在当地推广,亩均增产稻谷91kg,生产水产品51 kg,形成了适宜在当地推广的高效生态稻田养殖模式。该生态养殖模式具有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增产、增收等多种效果。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2.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山东省第二植棉大市,常年植棉面积在13万hm2左右。2012年和2013年连续2年进行机采棉试点、示范、推广。2013年全市共示范机采棉面积140hm2,其中在沾化县利国乡南五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73.33hm2,在无棣县佘家镇观音堂村示范面积66.67hm2。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黄河三角洲是极具特色的滨海盐生湿地,为探究该区域关键木本植物柽柳周围土壤钠吸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运用同心圆布点采样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柽柳周边土壤盐分离子、钠吸附比的空间分布及离子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  Cl?和Na+是柽柳周边土壤盐分构成的主要离子。Na+、Cl?和Mg2+在距离柽柳较近的表层土壤中含量较少,其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上升,呈现底聚现象,在距离柽柳较远的土壤中呈现表聚现象。Ca2+、SO42?和K+的表聚现象不受距离柽柳远近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柽柳周边土壤钠吸附比与Cl?、Na+、K+和Mg2+离子关系密切,与Na+的相关性最强。在0 ~ 40 cm土层中,距离柽柳100 cm以内的钠吸附比远低于150 cm以外区域。钠吸附比的变异系数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深层土壤钠吸附比与盐离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结论  柽柳对钠吸附比的影响在100 cm以内的0 ~ 40 cm土层中更为显著。土壤盐分与钠吸附比的空间分布受柽柳冠幅范围、植物根系吸收、凋落物堆积和降水淋溶等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2005 ~ 2018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分在年内和年际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  方法  基于2005 ~ 2018年春季覆盖黄河三角洲地区的MODIS和Landsat系列数据,采用增强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模型(ESTARFM)获得30米分辨率高频地表反射率数据。基于2005年实测土壤盐分数据和Landsat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建立土壤盐分反演模型,反演2005 ~ 2018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春季土壤盐分数据,分析土壤盐分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  ESTARFM融合数据具有较为理想的精度,地表反射率总体误差在4%以内。年内尺度上,2 ~ 4月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分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3 ~ 4月份存在盐分含量短期回升现象,进入4月份后,土壤盐分含量明显下降,非盐渍土和轻度盐渍土占比增加。年际尺度上,2005 ~ 2018年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09年(4.262 g kg?1),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3.604 g kg?1)。2009年以来,研究区内非盐渍土和轻度盐渍土面积显著增加,盐土面积显著减少,盐渍化程度明显改善。  结论  增强型自适应反射率时空融合模型可用于高频次土壤盐分数据反演,反演结果可加深对土壤盐分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为保障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需“适水种植”调整作物结构,缩减农业用水占比,留足生态用水。  方法  基于气象站2006 ~ 2019年的实测气象资料,分析研究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利用Hargreaves-Samani法和FAO作物系数法估算当地7种非主粮作物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内的作物蒸散量,并结合有效降水量和淋洗需水量的计算得到典型干旱年和湿润年以及多年平均的灌溉需水量。  结果  黄河三角洲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春、秋和冬季的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年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夏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研究区非主粮作物灌溉需水由高到低分别为甜高粱、枸杞、黑麦草、苜蓿、菊芋、田菁和谷子,典型干旱年中7种作物均需补充灌溉,典型湿润年中谷子、田菁、菊芋和苜蓿降水量有盈余,平均年份中谷子和田菁降水量有盈余。  结论  作物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分配不均,生育期内总降水量有盈余的情况下某些生育阶段依然会处于水分亏缺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灌溉制度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小麦产量及肥效特征,通过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整合分析法(Meta-analysis),对黄河三角洲不同区域小麦产量分布及肥料的产量差贡献率、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小麦田间平均产量为6.00 t·hm-2,变化范围较大 (2.69~8.65 t·hm-2),不同区域平均产量表现为第一扇面>第三扇面>第二扇面。肥料增产效果表现为磷肥>钾肥>氮肥。施肥导致的产量差为2.40~2.87 t·hm-2,其中氮肥对小麦产量差的贡献率最大。氮、磷、钾肥的相对产量分别为0.96、0.85、0.92。在基础地力条件下,土壤氮素对小麦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钾素,磷素贡献最小。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4.94、12.13、15.33 kg·kg-1,氮、磷农学效率较高地区均为第一扇面,钾农学效率较高地区为第二扇面;氮、磷、钾肥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6.12、60.95、82.92 kg·kg-1,均以第二扇面值最高。可见,黄河三角洲小麦肥料利用率有待提升,氮素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应重视减施氮肥,不同区域土壤地力及肥效差异较大,施肥过程中需因地制宜配合土壤改良,才能起到更好的增产节肥功效。  相似文献   
67.
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是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辅之以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主要包含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崇德尚善精神和孝悌思想,以及承载上述思想、精神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迹、文物、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作品等。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精神动力,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开发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正>芦苇四季皆秀。春季,芦笋破土,生机盎然;夏天,芦荡莽莽,碧浪翻滚,十分壮观;秋季,芦花飘絮,纷纷扬扬,雪舞无寒;冬季,苇垛淀边,布阵蜿蜒。对于芦苇,我们都不陌生。仅在山东就有许多因芦苇而出名的地方,微山湖一望无际的芦苇,让人想到那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马踏湖的墩台芦苇,引来成群的游人观光……比起这些芦苇来,黄河口湿地的芦苇不但名气大,规模更大,特别到了冬天,景色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69.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为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核心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加强环保宣传、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健全政府工作机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及建立法制保障等。  相似文献   
70.
经过20余年的不间断监测,科研工作者积累了大量黑嘴鸥繁殖地和数量变化的数据,作者根据所搜集数据和黑嘴鸥生境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影响黑嘴鸥繁殖地及其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黑嘴鸥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