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范广华  牟吉元 《昆虫天敌》1989,11(4):193-195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山东省麦蚜、棉蚜等多种蚜虫的重要无敌,特别是对控制麦蚜有显著作用。我们于1988年对该虫在麦蚜不同密度下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2.
麦蚜对小麦冠层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田间不同程度麦蚜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测量,研究了各波段反射光谱的变异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麦蚜危害的初期,近红外反射率明显降低,即陡坡效应受到明显的削弱,随着麦蚜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冠层的反射率在不同波段有明显下降,尤其在近红外区下降更为显著。利用光谱微分技术,对受麦蚜不同程度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率求一阶导数,得到红边斜率。结果表明,麦蚜危害后小麦冠层的红边斜率在近红外波段发生剧烈的变化,且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其值逐步下降。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和百株蚜量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对监测蚜虫敏感波段的选择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3.
《新农药》2005,(3):45-47
预计200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仍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蝗虫、草地螟、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水稻迁飞性害虫、水稻螟虫、玉米螟等一些重大病虫将偏重或严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农田草鼠害和草原虫鼠害将偏重发生。全年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3亿多hm^2次,需要防治面积3.8亿多hm^2次。  相似文献   
84.
连续两年在小麦拔节后通过田间模拟加温,研究变温条件下温度升高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加温处理区麦蚜和寄生性天敌的数量显著增加,麦蚜被寄生率降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变化不明显。其次,加温处理区小麦的产量指标如穗重、穗粒重、穗粒数、平均粒重等相对空白对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为构建麦蚜气候响应模型,模拟气候变暖形势下麦蚜的发生趋势,以及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5.
不同小麦种植区、不同种植习惯以及不同播种期决定了小麦播种量差异较大。以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分别在小麦播种量为180、225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组播种量处理下,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没有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施药。在小麦播种量相同的前提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拌种剂量的提高而上升,持效期延长;在拌种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播种量的加大,前中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后期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在试验剂量下,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最高限量标准,不同的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没有显著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86.
87.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取食的反应及麦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江苏地区小麦上的蚜虫主要是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它们自小麦出苗至收获均可刺吸麦株汁液。由于该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发生的数量不同,目前大田生产上人们注重的只是穗蚜的密度和防治。但是,蚜虫的取食危害是一个连续过程,且不同生育期小麦对麦蚜的危害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搞清楚这些关系,对于合理制定麦蚜的防治指标和指导大面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8.
冰草麦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草麦蚜Diuraphis(Holcaphis)agropyronophaga Zhang sp.novined是在宁夏首次发现的一种为害小麦、赖草的新害虫。在室内变温条件下,测定该虫发育起点为5.5±0.6℃,有效积温为19.5±8.5日度。以宁夏西吉县1996 ̄1997年气象资料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检验,其符合率为100%。  相似文献   
89.
害可造成小麦千粒重降低,减产量与小麦生育期,品种害性有关;蚜株率与存在密切株率50%时,相当百株蚜量300头左右,定为量始盛期,蚜量始盛期至量高峰期期距为12-014天。蚜量始盛期年间存在3-4年的周期性,可以利用其进行发生期的预报。地面和飞机超低喷雾技术是我市治蚜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