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57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1872篇
林业   466篇
农学   732篇
基础科学   133篇
  432篇
综合类   10526篇
农作物   357篇
水产渔业   1451篇
畜牧兽医   32768篇
园艺   1014篇
植物保护   1223篇
  2024年   248篇
  2023年   842篇
  2022年   787篇
  2021年   839篇
  2020年   829篇
  2019年   1266篇
  2018年   387篇
  2017年   851篇
  2016年   1054篇
  2015年   1175篇
  2014年   2338篇
  2013年   2279篇
  2012年   3600篇
  2011年   3541篇
  2010年   3103篇
  2009年   3527篇
  2008年   3465篇
  2007年   2876篇
  2006年   2441篇
  2005年   2271篇
  2004年   1613篇
  2003年   1435篇
  2002年   1046篇
  2001年   996篇
  2000年   728篇
  1999年   647篇
  1998年   579篇
  1997年   579篇
  1996年   546篇
  1995年   509篇
  1994年   482篇
  1993年   509篇
  1992年   479篇
  1991年   382篇
  1990年   337篇
  1989年   356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7篇
  1953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探究非洲猪瘟病毒B646L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特点,及预测该基因所编码的p72蛋白质结构与细胞抗原表位,利用PCR技术对非洲猪瘟病毒B646L基因ORF框的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碱基组成分析;运用软件EXPASY、PRABI与SWISS-MODEL对p72蛋白质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及二、三级结构预测;运用在线软件ABCpred Prediction、Scratch、IEDB和NetCTL对p72蛋白在B、T细胞的抗原表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非洲猪瘟病毒B646L基因ORF框序列全长为1 941 bp,其中,碱基A含量为26.9%,T含量为28.9%,G含量为24.2%及C含量为20.0%,A+T的含量为55.8%,G+C的含量为44.2%,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该序列共编码646个氨基酸,p72蛋白大小为76 ku;在整个p72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中,α-螺旋占19.35%,β-转角占5.42%,无规卷曲占50.15%,扩展链为25.08%,以无规卷曲为主要结构;该蛋白存在细胞质的概率最大,其次是细胞核,存在于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概率较低;p72蛋白B淋巴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分别为1...  相似文献   
992.
最近,笔者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两种新亚型藏猪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进一步调查新型PEDV是否在四川腹泻猪群中存在或流行,对实验室2018-2019年保存的116份猪腹泻粪便或肠组织样本进行PEDV的检测及其纤突蛋白基因(spike)分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腹泻样本的PEDV检出率为42.2%(49/116,95% CI=33.1%~51.8%),并获得了13条完整的S基因序列,全长为4 149~4 170 bp,序列相似性为94.2%~99.9%,其中SWUN-H3-CH-SCYA-2019的S基因与藏猪源新G1亚群PEDV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7.0%~98.6%。遗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3株PEDV S基因划分为G1和G2大群,其中SWUN-H3-CH-SCYA-2019位于藏猪源新G1亚群;SWUN-19-CH-SCZY-2018、SWUN-4-CH-SCXC-2018、SWUN-1-CH-SCNJ-2019和SWUN-3CH-CH-SCZG-2019位于G2亚群中一个独立的分支,且与藏猪源新G2亚群毒株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13株PEDV的演化过程,以贝叶斯进化分析软件包(BEAST)进行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SWUN-H3-CH-SCYA-2019的分歧时间约为2012.3年,早于藏猪源新G1亚群其余毒株的最早分歧时间(2015.7年);SWUN-4-CH-SCXC-2018、SWUN-19-CH-SCZY-2018和SWUN-3CH-CH-SCZG-2019的分歧时间约为2014.2年,早于G2亚群的藏猪源毒株2014.7年,所有藏猪源PEDV的分歧时间均晚于四川毒株。本研究在四川地区首次发现了藏猪源PEDV,并且从毒株的分歧时间推断青藏高原的藏猪源PEDV来源于四川,为新型PEDV分子遗传进化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制备针对鸭星状病毒(Duck astrovirus,DAstV)衣壳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DAstV C-NGB株为免疫原,用ORF2重组蛋白作为抗原进行筛选,获得7株稳定分泌抗DAstV ORF2蛋白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取E5C1株和C10F6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株单抗均为IgM,轻链均为κ型;细胞上清和小鼠腹水的效价分别为10~5和10~6以上;免疫印迹试验表明,2株单抗均能识别重组ORF2蛋白;特异性试验表明,E5C1株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上清只与DAstV反应。  相似文献   
994.
雏鹅病毒性肝炎是雏鹅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肝肿大,并有出血点.该病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常发生于孵化季节,一般主要侵害5 ~20日龄的雏鹅,传播迅速,成年鹅不易感染.鹅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饲料,育雏舍潮湿、通风不良、拥挤等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发展.笔者在门诊遇到一例典型病例,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我国1984年就将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到21世纪的今天,猪瘟仍是造成世界上大多数的养猪大国重要经济损失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996.
采用MTS法检测接种不同致病力番鸭呼肠孤病毒12h、24h、36h、48h、72h、96h后对番鸭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活力的影响。根据细胞病变情况和活力状态确定细胞发生变化的拐点,初步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和细胞活力的特征变化,进一步了解番鸭呼肠孤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和致病机理提供时间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接毒后36h,细胞活力达到最高,高致病力YB毒株作用于MDEF,细胞活力在48h大幅下降并出现明显细胞凋亡;低致病力YJL毒株作用于MDEF,则在72h可出现明显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7.
<正>猪繁殖障碍通常是指在临床上出现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产仔数少等症状,且严重危害猪生产的疾病之一。引起该疾病的因素包括疫病因素、饲养因素、环境因素等。现对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及对策进行具体分析。1疫病因素1.1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但由于疫苗的接种,目前,主要发生非典型或隐性感染的猪瘟。尽管如此,在我国猪瘟  相似文献   
998.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小鹅瘟病毒又称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主要病理变化是渗出性肠炎,以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肠管膨大,肠内容物质地坚硬,状如香肠样外观。  相似文献   
999.
myf6基因属于MyoD家族成员之一,为成肌细胞分化成肌管的重要调控因子。本研究旨在克隆鹅(Anser anser)myf6基因,并进一步探讨该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揭示其在胚胎期和填饲后的表达特征。以鹅肌肉总RNA为模板,采用RACE的方法,克隆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yf6基因在鹅不同胚胎期mRNA的表达规律,以及填饲对其表达的影响。鹅myf6全长cDNA为1 196 bp,包括90 bp的5'UTR,383 bp的3'UTR和72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240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JQ905627)。经预测鹅myf6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26 214.4,等电点为5.68,平均亲水性为-0.595,为不稳定亲水蛋白。预测鹅myf6蛋白具有Basic和HLH这两个明显的结构域,bHLH蛋白结构域形成剪刀状α-螺旋二聚体,且不同物种间HLH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鹅myf6基因CDS区序列与鸭(Anas platyrhynchos)同源性最高,为98.62%,与哺乳类同源性在81%左右,与鱼类同源性较低,仅62%~66%。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哺乳类、鸟类、硬骨鱼各形成一个大的分支,两栖类形成独立分支,鹅首先与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聚成一支,分子进化地位上关系最近,其次聚类顺序较近的物种为红原鸡(Gallus gallus),该结果与这些物种在生物学上的分类是较一致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鹅myf6 mRNA在胚胎早期第7天就有少量的表达,7天以后表达量逐渐上升,随后在胚胎中期表达量明显升高;其在E18肌肉组织中表达量达到高峰后下降,胚胎发育后期E21 myf6 mRNA的表达量是E25的近4倍,E25后逐渐趋于平稳;E18与E14、E15、E25和E28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E21与E25、E28的表达也差异极显著(P0.01),与E14、E15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在鹅的胸肌和腿肌组织中,填饲组myf6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中该基因的表达量,且胸肌组织达到显著水平(P0.05)。鹅myf6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生肌调节因子myf6基因结构及其在鹅胚胎期肌肉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本研究旨在通过敲除部分与天坛株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Tiantan strain,VTT)毒力和宿主范围等相关的复制非必需基因,并结合双标记筛选及外源筛选标记敲除技术,构建多基因缺失VTT弱毒株。人工合成7对重组臂,结合痘病毒早晚期复合强启动子pE/L和外源筛选标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构建穿梭载体质粒pTC-EGFP、pTA35-EGFP、pTA66-EGFP、pTE-EGFP、pTB-EGFP、pTI-EGFP和pTJ-EGFP。将上述质粒依次与VTT或基因缺失VTT共转/感染BHK细胞,并通过同源重组和荧光蚀斑筛选方法,逐一敲除拟缺失基因片段(TC:TC7LTK2L;TA35:TA35L;TA66:TA66R;TE:TE3L;TB:TB13RTK2L;TA35:TA35L;TA66:TA66R;TE:TE3L;TB:TB13RTB14R;TI:TI4L;TJ:TJ2R)。利用Cre/Loxp系统实现对外源筛选标记的敲除,最终获得天坛株痘苗病毒基因缺失弱毒株TTVAC7,并运用PCR方法对TTVAC7进行鉴定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缺失7个目的片段的天坛株痘苗病毒弱毒株TTVAC7,且该弱毒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