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30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37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94篇 |
农学 | 825篇 |
基础科学 | 140篇 |
183篇 | |
综合类 | 3971篇 |
农作物 | 1095篇 |
水产渔业 | 118篇 |
畜牧兽医 | 645篇 |
园艺 | 111篇 |
植物保护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206篇 |
2021年 | 244篇 |
2020年 | 183篇 |
2019年 | 161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228篇 |
2015年 | 232篇 |
2014年 | 373篇 |
2013年 | 338篇 |
2012年 | 409篇 |
2011年 | 415篇 |
2010年 | 402篇 |
2009年 | 421篇 |
2008年 | 430篇 |
2007年 | 419篇 |
2006年 | 342篇 |
2005年 | 304篇 |
2004年 | 204篇 |
2003年 | 216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175篇 |
2000年 | 147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91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6篇 |
1956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为分析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代谢关键酶的含量及其酶活性,本试验选取3个海拔高度(4 200、3 200和1 900 m)的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海拔牦牛作为对照,运用电镜技术观测牦牛骨骼肌的线粒体相关指标,运用ELISA方法测定骨骼肌代谢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含量、酶活性和LDH同工酶类型。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肌红蛋白(Mb)和有氧代谢关键酶S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增强,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的Mb含量和SDH酶活性均高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SDH含量大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海拔升高,无氧代谢关键酶L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降低,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含量和酶活性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海拔牦牛5种LDH同工酶中LDH5占比最高,随着海拔升高,LDH1、LDH2、LDH4和LDH5含量逐渐下降,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1和LDH2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LDH4和LDH5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3.
酚类物质作为抑制剂,可直接或间接参与泥炭地碳循环。为了解泥炭地碳输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若尔盖高原的红原县日干乔国家湿地公园附近3处不同地下水位[–1.9 cm(S1)、–10 cm(S2)、–19 cm(S3)]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在5、15和25℃下进行恒温培养,研究不同地下水位泥炭地土壤酚类物质与温度的复合响应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水位下降,总酚、水溶性酚和简单酚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增温使S1、S2、S3总酚含量变化不一,但其增温后与增温前的比值均接近1;增温使S1水溶性酚显著增加约172%(P <0.05),且温度越高增幅越大,使S2略微增加、S3略微减少;增温使不同水位泥炭地简单酚含量均显著增加约312%(P <0.05),其中不同水位泥炭地增幅为S1> S2> S3,不同温度增幅为15℃> 25℃> 5℃。本研究发现增温使泥炭地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增加,且地下水位越低增量越小,而增温对总酚无明显影响,说明温度主要通过改变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含量来影响泥炭地酚类物质组成,且泥炭地水位下降减弱了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对温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64.
65.
对 1 6例 (雄 1 0 ,雌 6 )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 ae)的消化管进行了观察描述 :高原鼠兔的舌上有丝状、菌状、轮廓和叶状乳头 ;齿式为 2 2 0 321 0 2 3;单室胃 ,容积 3 2~8 0mL ;小肠平均长度为 970 1 7 88 0 8mm ,为体长的 7 31±0 2 8倍 ;大肠平均长度为 5 5 8 39± 6 6 39mm ,为体长的 4 2 1± 0 36倍 ;小肠与大肠总长度为 1 5 2 8 95± 1 4 7 78mm ,为体长 (1 32 78mm )的 1 1 5 2± 0 5 9倍 ;盲肠为 2 0 4 34±2 6 98mm ,为体长的 1 5 4倍。回盲口有盲小管 ,盲肠螺旋褶上有长丝状乳头 ,盲结口有盲结口瓣 ,盲结口下接结肠网状部。 相似文献
66.
老芒麦(Elymus sibicicus)是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的一种比较古老的野生草种,主要分布于海拔2 400~3 800 m的地区,是西北高原多年生主要栽培草种,在人工草地的建设和改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7.
68.
69.
70.
以武育粳3号,新品系108为对照,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南粳45在225.0、300.0、345.0kg.hm-2施氮量下,其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后的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鉴定其耐光氧化和耐阴特性,并在成熟期考察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与武育粳3号、新品系108相比,在施氮300.0 kg.hm-2下,南粳45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24.89%、5.40%;在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的施氮量下,南粳45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尤其在拔节期;人工光氧化处理后,其最大的光化学效率(Fv/Fm)衰减较少;遮阴条件下,干物质下降较缓,结实率较高,属耐光氧化和耐阴品种。可见,南粳45在不同生育期均具有高光合能力和适应广幅变动的光强特性,这可能是南粳45获得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