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25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13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34篇 |
农学 | 289篇 |
基础科学 | 236篇 |
212篇 | |
综合类 | 2911篇 |
农作物 | 702篇 |
水产渔业 | 9篇 |
畜牧兽医 | 508篇 |
园艺 | 840篇 |
植物保护 | 3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52篇 |
2020年 | 101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190篇 |
2014年 | 322篇 |
2013年 | 312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491篇 |
2010年 | 374篇 |
2009年 | 345篇 |
2008年 | 421篇 |
2007年 | 332篇 |
2006年 | 325篇 |
2005年 | 229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56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华农中把是以广东东莞中把香蕉吸芽经60Coγ射线辐照后,从诱变的植株中选育的新品种。2010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鉴定,定名为华农中把香蕉。2011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7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4种常用三唑类杀菌剂在香蕉上的残留行为, 并比较了戊唑醇在套袋与不套袋情况下的最终残留量。研究结果表明:香蕉上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8~14.1、8.1~9.5、7.9~12.9、9.4~15.6 d。在试验剂量条件下, 末次施药后42 d时, 戊唑醇(不套袋)、戊唑醇(套袋)、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在蕉肉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04、<0.01、0.01~0.08、≤0.01 mg/kg和0.02~0.07 mg/kg; 在全蕉上的残留量分别为0.05~0.47、<0.01、0.10~0.36、0.03~0.19 mg/kg 和0.05~0.32 mg/kg。香蕉果肉占全果的比例约为55%~75 %, 全果的残留量约为果肉2~19倍, 表明香蕉中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主要残存在果皮上。戊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 在套袋情况下可以显著地减少其在收获期香蕉上的残留。 相似文献
974.
由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引起的香蕉线条病,严重影响了香蕉产量及种质资源交流。本研究根据BSV ORF Ⅲ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了BS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法检测BSV时,与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无交叉反应;不论是检测质粒DNA还是香蕉病株总DNA,其灵敏度都比普通PCR高,检测质粒DNA的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00倍,检测香蕉病株总DNA的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0倍,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我国主栽的不同香蕉品种‘大蕉’、‘粉蕉’和‘粤优抗一号’香蕉组培苗中BSV的浓度,发现不同品种BSV传递规律不同。‘大蕉’第3代、第9代组培分化芽中BSV含量较原代显著减少;‘粉蕉’中BSV含量随继代数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粤优抗一号’中BSV含量随继代数增加呈增加趋势。BSV在‘粉蕉’、‘大蕉’和‘粤优抗一号’第10代到第12代组培苗中以顶部第1片或(及)第2片叶中含量最高。直接结合PCR分析初步表明不同品种在原代和组培至第12代,其植株中的BSV均为游离状态。本文通过对带毒香蕉组培苗中BSV的含量监测,明确了BSV在不同品种带毒香蕉组培苗中的传递和分布规律,为研究BSV与寄主互作及BSV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5.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枯萎病又称西贡蕉枯萎病、黄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该病最早是在1874年澳大利亚发现,在1910年造成巴拿马香蕉极大的损失,故该病又称巴拿马病。我国香蕉主产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和台湾均有发生。香蕉被枯萎病感染后,严重影响香蕉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76.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收集成熟与未熟香蕉的挥发性物质,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二者的化学成分进行种类和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香蕉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成熟香蕉中共检测出30种气味挥发性物质,而未熟香蕉中共检测出17种气味物质,且有多种化合物在成熟香蕉中存在而在未熟香蕉中未检测出。如成熟香蕉中的乙酸异戊酯、丁酸异丁酯、丁酸丁酯、2-庚醇-乙酸酯、异戊酸异戊酯、戊酸异戊酯和乙酸辛烯酯等7种物质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未熟香蕉1以上。推测这些物质可能是成熟香蕉引诱桔小实蝇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977.
978.
香蕉枯萎病的两种症状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蕉枯萎病是蕉类毁灭性病害,60—70年代在两广局部地区已有发生,近几年在广东中山等地为害龙牙蕉(过山香)、粉蕉严重,限制了这些优良蕉种的发展。1983年以来,在对该病的田间调查中,我们发现表现叶片黄化症状的蕉株,有部分表现叶片倒垂、有部分则表现假茎基部开裂。通过病原 相似文献
979.
Cobb 在1915年首次报道,他观察到香蕉穿孔线虫 Radopholus similis 是斐济自1890年以来引起大蕉 Musa sapientum 根广泛坏死的原因。不久之后,在夏威夷的考爱岛发现这种病原线虫为害甘蔗 相似文献
980.
火鹤花衰退病诊断与检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火鹤衰退病病害症状和2种穿孔线虫(香蕉穿孔线虫Rodopholus sim-ilis和柑橘穿孔线虫R.citrophilus)的鉴定特征,提出了检疫检验和疫情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