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篇
林业   3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7篇
  1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7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早晨七点,北京郊区县延庆县的百余箱"归原"有机奶坐上冷藏车,来到首都机场乘飞机,八点半飞抵上海,九点直接进入各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餐桌.就这样,"归原"有机奶每隔一天,飞往上海一次.  相似文献   
62.
洪学 《北京农业》2009,(10):33-33
信鸽强制飞行就是在信鸽不想飞、不愿意飞行的情况下,强迫信鸽进行飞行。 1信鸽强制飞行的好处 信鸽强制飞行是信鸽训练项目之一。无论“关棚”抑或“通棚”的信鸽,特别是有配偶的成鸽,它们大都有一种惰性,不愿意长时间地持续飞翔,而是飞飞停停。为了培养与锻炼它们的持久飞翔习惯和增加飞翔的耐力,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油松毛虫成虫飞翔肌超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油松毛虫成虫具有善于飞翔的超显微结构;初羽化时,肌纤维中的肌节及线粒体发育已基本成熟;但肌纤维中的横管系统则是随着蛾龄的增加而明显变化,可以肯定成虫的飞翔能力与肌纤维的横管系统密切相关;从飞翔肌的基本结构来看,羽化后1~3日龄为油松毛虫成虫的最适飞翔阶段,这与室内成虫吊飞模拟实验相一致;同日龄吊飞与未吊飞的成虫,其飞翔肌结构基本一致,所以油松毛虫成虫飞翔与否对其飞翔肌的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4.
赵永春 《中国蜂业》2007,58(1):38-38
越冬蜂第一次飞翔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我们应了解蜜蜂这一生物学习性,以便更好地管理蜂群。  相似文献   
65.
黄脊竹蝗是毛竹的主要危险性害虫,其防治最佳期为1龄至2龄初的跳蝻。此时跳蝻集中在产卵地,防治面积小,简便易行,成效显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认识不足、发现不及时、防治不积极等原  相似文献   
66.
蜜蜂放潮与飞逃都是在晴朗的天气下巢内蜜蜂大量出巢飞翔的现象。不过放潮与飞逃有区别。放潮时间通常在午后1~3时出现。放潮是采集蜂(老工蜂)带领幼龄工蜂(新工蜂)出巢认巢试飞。这批新工蜂熟悉自巢之后,将要成为采集蜂。放潮时有大量蜜蜂涌出巢外,但它们既有出巢蜜蜂,又有进巢蜜蜂,  相似文献   
67.
鲁西南地区每年治螨可分六阶段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一、早春无子治螨最有效,蜂群经过2-3次排泄飞翔后就可以着手治螨。治螨应在紧脾前,因为紧脾后蜂数密集,治螨效果不好。此时用水剂治一次螨就可以了。刚越冬过后的工蜂,体质不佳,治螨次数过多,会加速春繁蜜蜂的老化。  相似文献   
68.
<正>秋冬季节深耕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秋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  相似文献   
69.
《中国蜂业》2011,62(8)
今年我县自5月21日至6月21日无降水,养蜂人过早体会到夏季高温酷暑,也遭到爬蜂病的困扰。 蜜蜂枣花病又称“五月病”。枣树开花期间,若天气持续干旱、炎热、无降水,枣花又泌蜜,则蜜蜂易患枣花病。大批采集蜂失去飞翔能力,在蜂箱外跳跃式爬行,最后痉挛而死。死蜂双翅翘起,全身缩成钩状,腹部膨大。枣花病严重的几天,每天早晨箱前死蜂遍地。  相似文献   
70.
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田间诱捕释放的100Gy、150Gy和200Gy辐照的F1雄虫和正常雄虫。试验表明,部分辐照的F1雄虫丧失了飞翔扩散能力或对性诱剂的反应能力,但在距释放点550m处诱捕到的F1雄蛾数与诱捕总数之比与正常雄蛾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