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7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07篇
  32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林隙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干扰之一,林隙结构改变了森林局部区域的生境条件。 以温带成熟林中的 倒木林隙为观测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在生长季节中研究了林隙与林下表层土壤活性碳氮库的月际动态。 研究结果显示,林隙环境中土壤湿度和容重显著高于林下;虽然林隙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土壤铵态氮含 量显著低于林下,但是林隙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林下。 林隙和林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SM BC)含量无显著差异, 而林隙的土壤微生物量氮(SM BN)显著低于林下。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碳氮库与土壤湿度和容重的相关 性显著;在土壤活性碳氮库间,林隙土壤 SM BC 和 SM BN 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土壤 DOC,而在林下则是土壤硝态氮。 同 时还综合分析了林隙干扰对森林表层土壤活性碳氮库的影响,并探讨了林隙土壤活性碳氮库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92.
针对南方水田泥脚深致作业机械行驶通过性差的问题,以高地隙动力底盘(离地间隙为1 100~1 500 mm)为研究对象,通过牵引性能试验,研究水田动力底盘的沉陷特性。在载荷800~1 100 kg条件下,以车轮载荷和滑移率为试验变量,以车轮沉陷系数、驱动系数和挂钩牵引力系数为试验指标,建立了高地隙底盘沉陷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中挂钩牵引力系数与驱动系数成正比,与沉陷系数成反比;利用田间试验获得该模型修正参数,修正系数为–0.30~ –0.19,与载荷呈正相关,拟合值与田间试验值的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93.
采用涂布聚偏二氯乙烯的聚酯与聚乙烯复合薄膜袋(KPET/PE)气调包装草鱼段,混合气体为:CO2、O2和N2。实验测定五组气体配比不同的草鱼段气调包装袋内顶隙气体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KPET/PE具有很好的气体阻隔性。在0℃贮藏时,最初两天内草鱼段气调包装袋内CO2浓度快速下降,随后下降缓慢,达到相对平稳;O2浓度在最初两天内略有上升,随后缓慢小幅下降。在4℃贮藏时,CO2浓度在贮藏后期有所上升;O2浓度在贮藏后期下降速度加快。草鱼气调包装适宜的气体配比为:50%CO2+10%O2+40%N2,在此配比下,气体体积(Vg)与草鱼段重量(W)之比为2:1和3:1时,均有较好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94.
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离解家免睾丸细胞,研究赖氏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条件下的内分泌学特性。结果表明,LH/HCG 能够特异性地促进赖氏细胞分泌睾酮(T),而肾上腺素(E)却显著地拮抗 LH/HCG 所致的赖氏细胞 T 生成作用,LRH 对赖氏细胞 T 分泌似无直接作用,茶碱能够有效地提高赖氏细胞对LH 反应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95.
研究林隙结构对天然林更新演替具有重要意义,以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及干扰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的28个林隙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其林隙大小结构、年龄结构、形成方式、形成木特征及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冠林隙中10-2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扩展林隙个数以<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以50-1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林隙年龄以10-15 a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林隙形成方式主要是折干与掘根风倒共同作用,占总株数的57.14%.林隙多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平均每个林隙有4.04株形成木,形成木的径级以10、20cm为主,占与82.30%.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2.84个·km-1,冠林隙和扩展林隙的形成速率分别为2.08和7.02 m·km-1·a-1.林隙干扰的周期为476.19 a  相似文献   
96.
对18年生落叶松人工纯林采用不同大小的林隙间伐,辅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同时以相同强度的常规均匀间伐处理为对照,分析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草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改造后第2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均匀度指数除外)(P<0.05);近自然化改造林下草本植物优势种中喜湿植物明显增加;无论是改造后第1年还是改造后第2年,不同大小林隙处理间林下草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改造后第1年,经整地的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林下草本植物密度、盖度和乎均高均显著高于不整地(P<0.05),第2年,整地措施对草本植物的影响效果下降;与对照相比,改造后第1年和第2年林下木本植物种数、密度、盖度、平均高和多样性指数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近自然化改造有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发育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提高,但对林下木本植物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7.
中梁山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可明显的分为上层溶隙水循环带、溶隙潜水循环带和深层溶隙水渗透带.其中溶隙潜水循环带是主要的水资源储水带,深层溶隙水渗透带是深层地下水或承压水的补给系统.人工开凿交通隧道和采煤隧洞破坏了地下水的循环系统,加大了深层溶隙水的排泄量,引起了岩溶地区地下水水源的枯竭.  相似文献   
98.
[目的]林隙在森林更新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林隙内冠层结构和光因子及其与幼苗幼树的数量和生长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究林隙冠层特征对幼苗幼树的影响,提出促进云冷杉林天然更新的措施,为云冷杉林可持续经营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8月对吉林省金沟岭林场长白山云冷杉异龄针阔混交林林分内48个...  相似文献   
99.
喀斯特裸露坡耕地径流养分流失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雨强对喀斯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运用可调坡度、地下孔(裂)隙度试验钢槽装填土石模拟喀斯特裸露坡耕地,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不同雨强下喀斯特裸坡径流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雨强为15,30mm/h时地表不产流,雨强为50mm/h时地表有产流;试验雨强下地下孔(裂)隙均有径流产生。(2)地表径流中全氮和全钾流失量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全磷流失量则先增大后减小;地下径流中全氮流失量随雨强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全钾流失量与雨强正相关,全磷流失量与雨强关系不明显。(3)雨强为30,50mm/h时养分以地下孔(裂)隙流失为主,其贡献率为100%;地下径流中全氮流失量对其总流失量的贡献率表现为:15mm/h30mm/h50mm/h70mm/h90mm/h,全磷与全钾为:15mm/h30mm/h50mm/h90mm/h70mm/h。(4)地表径流量、全氮、全钾流失量和地下全钾流失量与雨强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0.919,0.982和0.955。15,30mm/h雨强下,径流养分仅通过地下孔(裂)隙流失,50mm/h及以上雨强时养分伴以地表径流流失,且地下流失量大于地表流失量。  相似文献   
100.
高地隙杂交水稻制种授粉机在作业过程中,当泥底层高差变化过大时,两侧的授粉器上下颠簸导致授粉器风场脱离父本穗层最佳作用位置,甚至完全脱离父本穗层,从而导致局部区域出现授粉缺失。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杂交水稻穗层埋入式管道送风辅助授粉机,从减轻授粉器质量和增加有效作用深度2个方面进行优化,对授粉器的分流器和授粉管进行分析,并对分流器的气流均布效果和授粉器的气流风场特性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在工作区间内,分流器的气流均布效果与入口风量无关(P>0.05),根据参数优化选出的分流器可使3支授粉管的入口总压平均变异系数仅为1.14%;授粉管的喷孔直径为12 mm时,授粉边界区域风场速度约为1.2 m/s,可保证花粉横向悬浮运送至整个母本区域。根据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试制样机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授粉机行走速度为1.5 m/s,作业效率约14 hm2/h,在通过200 mm地面高差时依然具有稳定的穗层风场保持能力,授粉管喷孔轴心气流平均速度为34.2 m/s的条件下,母本厢花粉采集点的载玻片单位视野内平均粒数为8.35粒(杂交水稻制种农艺上要求至少有3粒花粉),其中平均花粉粒数多于3粒的采集点数量占比为96.02%,基本解决了局部区域授粉缺失问题。该研究可为杂交水稻制种田间机械化授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