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80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89篇 |
农学 | 181篇 |
基础科学 | 98篇 |
204篇 | |
综合类 | 1010篇 |
农作物 | 55篇 |
水产渔业 | 664篇 |
畜牧兽医 | 193篇 |
园艺 | 416篇 |
植物保护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251篇 |
2011年 | 299篇 |
2010年 | 168篇 |
2009年 | 223篇 |
2008年 | 215篇 |
2007年 | 182篇 |
2006年 | 203篇 |
2005年 | 169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6篇 |
197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无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0,(1):31-31
2020年1月9~10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对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提出明确要求。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指导意见,编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规划,抓好长江、黄河中上游坡耕地治理,加大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和6度以上坡耕地治理力度,做好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总结推广以奖代补试点经验,完成年度5.4万km^2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相似文献
142.
抗病新品种鄂抗棉5号鄂抗棉5号是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用鄂棉12与美国PD0113杂交育成。1996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于1992~1993年参加湖北省第二轮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皮棉产量分别为2889.3k…… 相似文献
143.
根据荆南三口地区22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辅以EOF分析、小波分析、M-K检验等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荆南三口地区66年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旱涝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50年代前涝后旱、60—70年代整体干旱、80年代旱涝交替、90年代洪涝、21世纪前涝后旱,且四季均可发生旱涝事件。(2)空间尺度可分为3个区域类型,东南部(湿润区)、中部(降水均匀区)、西北部(偏干区),且季节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西北部的五峰、宜昌、荆州等地四季干旱较多,中部的安乡、南县、华容等地四季洪涝较多。(3)年与四季多以5年、10年周期为主,并具有30~35年的长周期。(4)旱涝急转指数在1981年和2015年发生显著变化,而旱涝强度在1972年和2014年发生显著突变。(5)宜昌、石门、澧县等夏季多为旱转涝;五峰、宁乡、安乡、华容、常德等地夏季多为涝转旱。 相似文献
144.
<正>镇巴县地处长江中上游,位于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境内平均降水1300mm,山势陡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近年来,镇巴县紧紧抓住实施"长治"、"丹治"工程等项目的机遇,坚持把小流域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148.
农村居民点破碎化导致中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模效益与服务效率,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空间分层取样法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选择了240个10 km×10 km的样点,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景观指数分析、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中国东部平原不同地区适宜的农村居民点数量与服务范围。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破碎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破碎化程度最低的区域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北部。2)气候、人口密度、耕作半径、土地开发时序、土地开发时期交通状况等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中国东部平原地区每100 km2农村居民点数量不宜低于3~4个,每个村庄的服务范围不宜超过33.6~45.8 km2。4)华北平原为中国东部平原中开展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尽量避免以整村迁并的形式开展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而应以农户为单位,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居民点迁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潜力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应与农田布局调整协同推进,并根据不同地区耕作通勤状况合理确定中心村数量与位置,避免因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导致农民耕作不便。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东部平原地区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中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与规模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9.
为找出适合本地消落带种植的植物,选取疏花水柏枝、秋华柳、小叶蚊母树、香根草、芦苇、芦竹、桑树等植物种,在宜昌市猇亭长江岸线消落带开展淹水成活率及淹水后恢复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疏花水柏枝在宜昌市猇亭长江岸线消落带耐长期淹水能力好,但恢复生长力较差;秋华柳耐长期淹水能力较差,但淹水后恢复生长力强;香根草、芦苇、芦竹、小叶蚊母树、桑树等存活率基本为0;疏花水柏枝和秋华柳可用于长江上游岸浅消落带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间的内在响应关系及作用机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基于GM (1,1)预测模型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进行灰色预测后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三者间的响应关系。[结果] ①区域各要素间的耦合度高于协调度,耦合协调状态呈增长趋势,而区域内部则呈现自下游至上游的降低趋势。②土地利用强度对于产业发展于前两期呈正向冲击,产业发展对碳排放为滞后2期内的先负而后转正冲击的倒V型波动趋势,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脉冲响应。③三要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路径,但产业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解释力高于土地利用强度对其的解释力,而随着期数的增加,二者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均呈现增长趋势。[结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的配置和保障不可或缺,而碳排放作为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探索三者间的响应关系,能够更好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