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89Sr在土壤中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首次采用投喂标记饲料的方法,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耳石(Sr)标记进行研究。实验组设置1、8、64 g/kg (SrCl_2·6H_2O/饲料) 3个梯度,无SrCl_2·6H_2O添加饲料为对照组,投喂标记饲料10 d,再养殖30 d后采样。利用EPMA对样本的矢耳石进行线性定量和面分析,检测耳石Sr标记效果。结果显示,8、64 g/kg实验组耳石均出现Sr标记。8 g/kg组耳石Sr标记峰值为对照组的2倍,64g/kg组耳石Sr标记峰值较对照组分别高6倍和18倍,Sr标记峰值随着标记饲料浓度增加而增大。对各梯度组生长研究发现,1、8g/kg梯度组全长分别为(11.11±1.32)cm和(10.88±1.07) cm,差异不显著(P0.05),1、8 g/kg梯度组与0、64 g/kg梯度组全长差异显著(P0.05),说明摄食适量Sr元素,可促进鱼体生长。标记期间,各梯度组均未出现实验鱼死亡,表明Sr元素对牙鲆安全无毒。本研究为海水鱼类耳石元素指纹标记探索了新的标记途径,为科学进行牙鲆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积累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究鮻耳石标记中较为适宜的标记体长,采用Sr2+质量浓度为50 mg·L-1的海水(通过添加SrCl2·6H2O实现)作为标记实验用水,将体长1、3、5 cm的鮻浸泡在标记环境中48 h,同时选取1 cm鮻在正常海水中进行养殖作为对照组。待标记鮻幼鱼长至10 cm左右,采集鮻耳石样品并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耳石EPMA面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体长组鮻耳石均出现明显的“高标记环”,且标记期间和标记后暂养阶段鮻的存活率在各组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耳石标记技术作为鮻小规格苗种大规模标记的方法,在不同体长鮻间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随着标记用鱼体长的增加,其标记环宽度在下降、标记环距耳石核心距离在增大,上述变化与鱼类耳石生长的规律相吻合。Sr/Ca峰值在标记个体之间不稳定,这种现象在体长1 cm鮻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在增殖放流实践中,鮻苗种体长不是进行大规模标记的限制性因素,但是从标记效果的稳定性上考虑,建议采用3 cm以上的鮻进行标记。  相似文献   
54.
锶同位素溯源若羌灰枣产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若羌灰枣及其产地环境含量与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进行测定,明确运用同位素溯源若羌灰枣产地的可行性。【方法】采集若羌县和36团灰枣、枣园土壤和灌溉水,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热电离质谱仪(TIMS),分别测定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若羌县铁干里克乡灰枣具有较高含量(5.11 mg/kg)和较低的同位素比值(0.711 329),而若羌县瓦石峡乡灰枣具有较低的含量及较高的同位素比值,其含量变化范围在3.14~4.26 mg/kg,均值为3.78 mg/kg;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范围在0.712 643~0.713 084,平均值为0.712 897。与中国生物标准含量的2.5 mg/kg相比,若羌灰枣含量(4.67 mg/kg)较高,而河南新郑灰枣含量(2.00 mg/kg)相对较低。【结论】根据灰枣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可区分若羌灰枣和新郑灰枣,运用同位素可作为若羌灰枣产地溯源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5.
探索了~(89)Sr在青紫泥、小粉土和红黄壤中的吸附。结果表明,~(89)Sr进入淹水土壤中之后,将迅速地被土壤吸附而达到吸附平衡,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小粉土(?)_1=682.47(1—e~(-3.9337t),红黄壤(?)_2=554.56(1—e~(-2.9856t),青紫泥(?)_3=718.81(1—e~(-4.8244t)。可见,它们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小粉土约2.0d,红黄壤约2.5d,青紫泥约1.7d。它们的吸附率皆在50%以上;同时还求出了~(89)Sr在三种土壤中的分布系数:青紫泥为3.43cm~3/g、小粉土2.53cm~3/g、红黄壤1.54cm~3/g;因此,就它们吸附~(89)Sr能力来说,青紫泥>小粉土>红黄壤。  相似文献   
56.
为研究印度芥菜对Sr2+的富集、转运特性,解释超富集植物对Sr2+的解毒和富集机理,采用水培法培养印度芥菜幼苗至两片真叶,置于含[ρ(Sr2+)167(CK)~350 mg·L-1]的营养液中处理7 d后取样,通过差速离心法和化学试剂提取法分离提取植物器官、细胞的亚细胞组分和不同化学形态的Sr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各器官(根、茎和叶)、各亚细胞组分及不同化学形态的Sr2+含量.结果显示:印度芥菜各营养器官对Sr2+的富集量为"叶> 茎> 根",地上部分含量占总含量的84.93%~90.46%,转移系数(TF)达到5.63~9.48;生物富集系数(BCF)达到8.21~12.34;各器官中Sr2+的亚细胞分布主要集中在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相对含量达到95.62%~100%;细胞核、前质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仅含少量的Sr2+(<2.92%);Sr2+在印度芥菜根中主要以果胶酸盐、蛋白质结合态或吸附态存在,茎、叶中主要以水溶性有机酸盐和一代磷酸盐的形态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质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是印度芥菜根系吸收Sr2+的主要途径,将Sr2+以结合态的形式富集到根部,再以水溶态的形式将Sr2+经茎部转运至叶中贮存;同时,通过细胞壁的阻滞作用,将Sr2+结合固定在细胞壁,并将进入细胞质基质的一部分Sr2+转运到液泡内,暂时或"永久性"存贮;通过区域化分布有效降低了细胞器、胞质溶胶(cytosol)及内含物中的Sr2+含量,极大地减缓了Sr2+对细胞器的功能性损伤,此为印度芥菜对耐受Sr2+胁迫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7.
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交换钙对~(89)Sr在小麦及其连作作物大豆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钙将抑制~(89)Sr由土壤向小麦和大豆植株的输运和积累。~(89)Sr在该两种作物中的滞留浓度C_i与交换钙量x呈线性负相关:麦根(?)_1=124.2-10.1x,麦秸(?)_2=99.3-3.8x,麦壳(?)_3=40.1-6.0x,麦粒(?)_4=12.3-1.5x;大豆根(?)_1=333.0-53.5x,豆秸(?)_2=230.2-36.5x,豆壳(?)_3=240.5-42.3x,豆叶(?)_4=309.2-48.9x,豆籽(?)_5=11.8-1.6x。  相似文献   
58.
一、五倍子每1m3水用2~3g五倍子煎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白,赤皮病及烂鳃病. 二、菖蒲每667m2水面用菖蒲和蓖麻各4~5kg,打碎成浆液状,略经浸泡后,将渣和汁一起均匀地全池泼洒.可防治鱼肠炎,烂鳃和赤皮病.  相似文献   
59.
小鼠卵母细胞氯化锶激活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昆明小鼠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氯化(SrCl2)浓度,激尖处理时间以及卵龄对卵母细胞SrCl2孤雌活化的影响。hCG注射后18h的小鼠卵母细胞在1.6,5.0,10,20mmol/L SrCl2的激活液中处理10min,各组间的激活率(原核期卵母细胞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20mmol/L SrCl2组发育至2-,4-细胞期比率(59.26%,20.37%,63.79%,20.69%)同于1.6,5.0mmol/L 组(20.63%,9.26%,47.06%,7.84)(P<05)。只有20mmol/L组的少数激活卵母细胞(3.45%)发育至桑椹胚阶段。10,20mmol/L SrCl2组处理20,40,60min,2组间的活化率无显著性差异。处理40min,20mmol/L组的桑椹胚和囊胚发育率(64.44%,22.22%)均显著高于10mmol/L组(30.36%,11.61%),处理60min,10mmol/L组的桑椹胚和囊胚发育率(84.68%,46.77%)均显著高于20mmol/L组(67.46%,28.57%),10mmol/L SrCl2处理,20,40,60,180,360min,其活化率和2-细胞的发育率无显著性差异。60,180min处理组的囊胚发育率(49.58%,47.59%)差异不显著,但2者均显著高于20,40,360min组(4.50%,12.24%和35.53%),后3者组间差异显著。随卵龄的增加,活化率显著增加。hCG注射后16h卵母细胞的活化率(77.78%)显著高于14h的卵母细胞(29.63%),而hCG注射后18h卵母细胞的活化率(49.19%)又显著高于16h的卵母细胞,hCG注射后18,20h卵母细胞的活化率差异不显著(94.19%,85.90%)。hCG注射后14,16,18h卵母细胞激活后的囊胚发育率(6.71%,27.78%,47.67%),各组间差异显著。但hCG注射后20h卵母细胞激活后的囊胚发育率(39.74%)显著低于18h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