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45篇 |
免费 | 88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0篇 |
农学 | 146篇 |
基础科学 | 189篇 |
433篇 | |
综合类 | 1452篇 |
农作物 | 218篇 |
水产渔业 | 67篇 |
畜牧兽医 | 805篇 |
园艺 | 206篇 |
植物保护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198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87篇 |
2009年 | 216篇 |
2008年 | 213篇 |
2007年 | 181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铁、锰形态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31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铁和锰含量变化及其剖面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耕层土壤两种元素水溶态和弱酸溶态含量都有所增加,而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铁和锰都以残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在空间分布上,两种元素弱酸溶态和可氧化态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残渣态则相反。研究表明,有机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铁和锰在各形态间的分配,并且有机肥能活化残渣态铁和锰。 相似文献
992.
铁肥根系输液矫正苹果缺铁失绿症效果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系输液条件下,N-Fe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矫正苹果缺铁失绿症,EDTA-Fe容易产生肥害,柠檬酸铁效果居中。红色邻二氮杂菲铁示踪结果表明:二价铁肥根系输处理时仍以二价态由根被动吸收,运输到根、茎、叶和主脉内,运输部位都是靠近形成层的木质部,运输速度每小时可达数十厘米。室内营养液培养的八棱海棠苗用^59Fe示踪结果表明,断根中分配的^59Fe为19.3%,叶中分配的^59Fe占70.9%,八棱海棠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本文以沼泽土、起源于沼泽土的潜育型水稻土和潴育型水稻土系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脱沼过程中铁锰的变化规律。根据铁锰的剖面分布特征、土体和各粒级硅铁率与钛锰率,以及游离铁和活性铁的变化规律,土壤脱沼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铁锰强烈淋失阶段。脱沼过程初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甚高,且随着有机质分解加速而破坏性有机物如酸、酚类等物质的含量增加,故土壤还原能力增强,加之随着排水而提高了渗漏性,铁锰便强烈淋失。主要是以较粗粒级中的铁锰,特别是以游离态和活性态淋失为主,然后较细粒级中的铁锰亦发生明显淋失。(2)铁锰再淀积阶段。当土壤有机质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还原能力便减弱,铁锰则氧化淀积。主要是以铁锰新生体等游离态形式向较细粒级再淀积。由于长期渍水,阻碍了铁的老化,因而再淀积的铁活性甚高,其活化度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96.
褐土中铁的氧化还原与碳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泥浆厌氧恒温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光照对旱作褐土中氧化铁的厌氧还原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土壤中铁氧化物的还原-氧化过程与碳素转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旱作褐土中游离铁氧化物的55.31%可在厌氧避光条件下发生还原,厌氧光照条件下游离铁氧化物的还原率最大仅为38.90%,还原产生的Fe(Ⅱ)可能被蓝细菌中的鱼腥蓝细菌属光合过程产生的氧氧化,40 d培养后其游离铁氧化物还原率低至7.95%。厌氧避光条件下培养40 d后土壤中水溶性总碳、无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69%和246%,厌氧光照条件下水溶性总碳和无机碳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0 d培养后仅为反应前的47%和70%。水溶性总碳和无机碳含量分别与Fe(T)和Fe(Ⅱ)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7.
茶多酚浓度对土壤pH、酚酸及铁铝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雅安市名山区茶园集中分布区的紫色土、黄壤和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培养3个月后,测定土壤pH值、总酚、水溶性酚、活性铁、络合铁、活性铝、络合铝的含量,分析其变化情况,探讨茶多酚浓度对土壤pH、酚酸及铁铝形态转化的影响,为茶园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添加茶多酚后,3种土壤均发生酸化现象,其中的紫色土和水稻土添加低浓度茶多酚便可显著酸化,而黄壤只有在添加高浓度茶多酚的条件下才显著酸化。添加高浓度的茶多酚可显著提高3种土壤总酚和水溶性酚含量;添加低浓度茶多酚时,紫色土总酚含量也显著升高,黄壤总酚含量却显著下降,水稻土总酚含量变化不显著。添加茶多酚对黄壤和水稻土活性铁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高浓度茶多酚可显著降低紫色土活性铁含量;添加茶多酚可显著提高黄壤络合铁含量,但对紫色土和水稻土络合铁含量无显著影响。添加茶多酚可显著降低水稻土的活性铝含量,但对紫色土和黄壤活性铝含量无显著影响,对3种土壤络合铝均无显著影响。土壤酚酸形态和含量可影响土壤酸化及铁铝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998.
基于GIS和USLE的土壤侵蚀预测研究——以云南新平大红山铁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云南新平大红山铁矿区进行土壤侵蚀量的预测和估算.结果表明:全区土壤流失面积为5.54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65.17%,年土壤流失量为4.855万t.矿区50 a之后,土壤流失面积变化不大,年流失量下降为2.736万t,减少了43.65%.完成土地生物复垦后的土壤流失变化趋势是强度及其以上级别的土壤侵蚀量降低,中度及其以下的侵蚀量增加. 相似文献
999.
不同土地利用下湖北江汉平原湿地起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采集长江荆江段湿地围垦农田土壤的表土样品,实验室分析总有机碳(SOC)、热水溶性有机碳(HWEC)、颗粒态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LOC)及有机碳键合组分含量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地起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棉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8.86±0.73)g/kg,桔园的为(9.07±0.01)g/kg,湿地的为(10.30±0.37)g/kg,稻田的为(15.57±1.92)g/kg。即棉田和桔园的总有机碳含量接近于湿地的,而稻田的较大幅度高于前面旱地和湿地的。同时,稻田的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棉田的(p<0.05);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桔园的(p<0.05);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与总有机碳一致。但是,从不同组分比率来说,湿地、稻田、棉田间HWEC/SOC、POC/SOC和LOC/SOC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桔园HWEC/SOC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的(p<0.05),棉田POC/SOC显著高于桔园的(p<0.05),桔园LOC/SOC显著高于湿地的(p<0.05)。供试土壤中铁铝键合态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钙键合态有机碳(p<0.05),且后者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化微弱。从研究结果来看,同是湿地起源的土壤,化学键合组分的差异明显大于物理分离组分的差异,特别是稻田铁铝键合态有机碳和残渣态有机碳含量及其比例显著高于棉田、桔园和湿地的(p<0.05),这进一步说明稻田土壤存在的氧化铁化学结合稳定机制促进了氧化铁活性较高的稻田土壤有机碳稳定积累。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初步探讨了广西主要的富铝化土壤、岩成土壤以及水稻土的磁化率剖面特征。各土壤间磁化率剖面差别非常明显,建议将其作为土壤分类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