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11篇 |
免费 | 100篇 |
国内免费 | 12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92篇 |
农学 | 231篇 |
基础科学 | 410篇 |
238篇 | |
综合类 | 2228篇 |
农作物 | 210篇 |
水产渔业 | 69篇 |
畜牧兽医 | 585篇 |
园艺 | 418篇 |
植物保护 | 1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150篇 |
2019年 | 177篇 |
2018年 | 104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168篇 |
2015年 | 167篇 |
2014年 | 267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244篇 |
2011年 | 234篇 |
2010年 | 250篇 |
2009年 | 250篇 |
2008年 | 209篇 |
2007年 | 212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181篇 |
2004年 | 99篇 |
2003年 | 169篇 |
2002年 | 126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金优桂99、W6154S/特青、香S/GER-1等杂交组合为材料,从分蘖节位、茎杆粗细、穗粒结构等方面探讨“控蘖法”对杂交水稻的增产原因。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辽宁地区玉米与紫花苜蓿间作的可行性。[方法]设置玉米、紫花苜蓿单作和间作3种种植方式,间作玉米采用控根育苗移栽,测定玉米和紫花苜蓿的株高、产量。[结果]间作玉米缓苗期、株高较低于单作,但抽穗后两者的株高差异不显著。间作紫花苜蓿的株高低于单作。1年生苜蓿与玉米相互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参数,两者的实际高度相近时,紫花苜蓿具有较好的收获量,可以刈割。间作玉米产量达12 190.5 kg/hm2,比单作玉米低11.4%,经济系数显著高于单作玉米。间作苜蓿的产量低于单作,但可以多次循环刈割。[结论]玉米、苜蓿间作增加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量和产值,提高了综合效益,促进了辽北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3.
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生物控效肥、微生物抗重茬专用肥和重茬360等新型肥料,在生产上通过几年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94.
植物源病毒抑制剂WCT-Ⅱ控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植物源病毒抑制物WCT-Ⅱ直接处理烟草花叶病毒(TMV)病毒粒体,经枯斑半叶法接种和电镜检测发现,处理后的病毒致病力明显下降,病毒粒体大量发生断裂、略变弯曲等畸变现象,WCT-Ⅱ对TMV的枯斑抑制率为86.6%;WCT-Ⅱ处理烟草后,其叶片匀浆和胞间液的蛋白经SDS-PAGE不连续电泳发现,处理后的烟草叶片胞间在第5天至第9天和第7天分别存在1条酸溶性蛋白和1条碱溶性蛋白。上述研究结果表明,WCT-Ⅱ不仅对TMV病毒粒体具有体外钝化作用,而且能诱导植物产生病程相关蛋白,提高烟草抵抗TMV侵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5.
通过简单方便、通顺易记的几点措施,以及全年综合管理年历的形式,将一般庭院葡萄管理技术加以总结归纳,使得复杂的管理技术简单化,利于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96.
97.
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关中棉区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的适期、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初花期片DPC30g/hm^2化控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株型控制、开花成铃和霜前皮棉效果良好,增产显著。蕾期化控延缓了前期弱生长势的转化进程,并对以后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花铃期化控作用较小。因此,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应采取蕾期不控,初花期适量控,花铃期酌情控的模式。 相似文献
98.
99.
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 (2001—2006年),突破期 (2007—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 (2013—2023),其中在突破期重点描述了半滑舌鳎、黄颡鱼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我国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采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1号”,黄颡鱼“全雄1号”、“全雄 2号”等新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对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今后应从持续开发养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强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方法创新、优化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应用方法等方面加强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