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稀土元素钕(Nd)对金鱼藻(Ceratophylumdemersum)叶绿素总量、抗坏血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生理指标和细胞叶绿体显微结构的影响,以及金鱼藻对钕的吸收富集作用.结果表明,短期内低浓度(2~10mg/L)的钕对金鱼藻的一些生理学指标各有一定的刺激促进作用,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及处理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明显加强,并破坏细胞叶绿体结构;金鱼藻对钕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22.
对剑湖优势沉水植物金鱼藻进行不同浓度的铵氮和硝氮耐受试验,同时对植物体内的总氮、硝氮、铵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环境中的铵氮和硝氮直接影响金鱼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照相比,金鱼藻的总氮含量都有明显的升高,但是浓度对总氮含量影响不明显。金鱼藻对环境铵氮较敏感,环境中高浓度的铵氮会抑制氮素的转化。金鱼藻对硝氮的耐受能力较强,环境中低浓度的硝氮会促进金鱼藻对硝氮的吸收和转化,环境硝氮浓度达到60 mg/L时,金鱼藻对硝氮的吸收达到饱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随环境硝氮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温度和光照对生物操纵和水生植被植物恢复的影响,将选择铜绿微囊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分别作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的代表,将其在含有11mg/L的氮浓度和不同磷浓度(0.2、0.5、1.0、1.5mg/L)的培养液中共培养,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和光照强度(1000、2200、3400、4500lx)对藻-溞-草三者共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生物操纵和水生植被物恢复影响显著。温度为15℃时,磷浓度的改变对控藻效果的影响不大,但金鱼藻的增长率较其它温度时低,磷浓度在0.2~1.5mg/L时,金鱼藻的增长率均高于铜绿微囊藻;温度介于20~25℃时,大型溞的增长率比较大,生物操纵效果较好,且磷浓度为0.2mg/L的磷浓度时对金鱼藻的生长最有利,控藻效果较好;30℃时,大型溞增长率最较小,在此温度下,且当磷浓度达到1.5mg/L时,铜绿微囊藻出现正增长,此时不能有效控制铜绿微囊藻。光照强度介于1100~2200lx时,所有磷浓度下金鱼藻和大型溞的增长率都高于铜绿微囊藻,控藻效果明显;光照强度介于3400~4500lx时,磷浓度对生物操纵和水生植被恢复的影响要高于光照因素,且磷浓度在0.2~0.5mg/L时控藻效果好,更有利于恢复水生植被植物。  相似文献   
24.
篦箕草又名尧扁草、苦草、扁水草。具有纤细的葡匐枝,叶基生,细带形,叶薄,长的可达2m,宽8~14mm,绿色半透明,普遍生长于小河航道两侧和湖荡四周较静的水中。金鱼藻俗名金鱼草。多年生水生草本,植株沉没水中,顶端有时稍露出水表面。茎平滑而细长,可达60cm,有疏生短枝;叶轮生,边缘有散生的刺状细齿,齿多偏于一边。生长于小湖泊静水处,池塘、水沟亦多见。黑藻又名水王荪、水灯笼草。茎长0.5~1.5m,分枝少,叶4~8片轮生,片带状披针形,长1~2cm,宽约1.5~2mm,边缘的小齿。生于池塘、湖泊、水沟中。槐叶萍茎横卧水中,无根,叶在节上轮生,三片为一轮…  相似文献   
25.
水体氮浓度对狐尾藻和金鱼藻片段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厘清水体氮浓度对沉水植物片段萌发及生长的影响,通过模拟控制试验,设计了水体总氮浓度分别为0 (CK)、 0.5 mg/L (N1)、 2 mg/L (N2)、 8 mg/L (N3)和12 mg/L (N4)共5个处理,研究了水体不同氮浓度条件下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和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片段(3节)萌芽数、 萌发位置、 芽长和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水体氮浓度对不同沉水植物片段萌发的影响存在差异,较高的水体氮浓度不利于狐尾藻片断萌发,而对金鱼藻片段却有一定程度的促进;氮浓度处理促进了狐尾藻顶端优势,却抑制了金鱼藻的顶端优势。狐尾藻以0.5 mg/L处理的芽长较长,生物量以2 mg/L处理最大;而金鱼藻以8 mg/L处理芽长最长,生物量以2 mg/L处理最大。由此可见,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氮适应性存在差异,水体氮浓度较低时,沉水植物断枝可以进行萌发和生长, 而当氮浓度超过2 mg/L时,对沉水植物断枝萌发及生长反而有抑制作用;金鱼藻片段比狐尾藻对水体氮浓度的耐受性强。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黑藻和金鱼藻在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水体中的适应性,采用模拟法研究了黑藻和金鱼藻对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黑藻在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水体中的适应性强于金鱼藻,是治理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和沉水植被恢复的首选物种.  相似文献   
27.
非离子态氨对金鱼藻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非离子态氨对金鱼藻的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合理的利用金鱼藻改善水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设定不同的非离子态氨浓度,研究了对金鱼藻株高、生物量、存活率、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超氧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结果引起铵态氮胁迫金鱼藻的主要原因是非离子态氨而不是水体中的总铵态氮.高浓度非离子态氨的处理下金鱼藻的质膜相对电导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超氧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对非离子态氨较为敏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SOD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结论 当非离子态氨的浓度达到0.41 mg/L以上时,金鱼藻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初步确定金鱼藻生长的非离子态氨阈值浓度大约在0.683 mg/L~0.820 mg/L之间.  相似文献   
28.
镉对金鱼藻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镉对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溶液(镉离子浓度分别为0、2、5、10μmol/L)处理金鱼藻植株,并分别于处理后1、2、4、8 d测定金鱼藻植株的生物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镉促进金鱼藻的生长,而高浓度镉抑制金鱼藻的生长,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胁迫程度加重,镉离子浓度为10μmol/L的处理最终导致植株死亡;抗氧化酶系统对镉胁迫具有应激反应,当镉离子浓度小于5μmol/L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上升,而当镉离子浓度达到10μmol/L时,二者酶活性均下降。因此,当镉离子浓度小于5μmol/L时,可以诱导金鱼藻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抵御氧化胁迫,使植株不受伤害。  相似文献   
29.
剑湖湿地水生植物金鱼藻与茭草对环境氮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剑湖水生植物金鱼藻和茭草对环境氮素的利用情况,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研究了剑湖湿地水生植物金鱼藻与茭草对环境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环境中的氮源直接影响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两种水生植物总氮含量和所处的环境中的总氮含量呈正相关性;茭草的硝氮含量明显高于金鱼藻,茭草对硝氮的吸收和保存能力强于金鱼藻;金鱼藻对氨氮吸收能力和对硝氮的转化能力强于茭草。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沉水植物金鱼藻是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常用的植物之一,其栽植密度直接影响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净化效果。因此,探究金鱼藻栽植密度对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加快水下森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通过模拟栽植不同密度的金鱼藻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变化影响过程,分析6种栽植密度梯度(36、50、75、100、110、120 株/m2)金鱼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并结合经济效益分析,筛选出最佳栽植密度,确定金鱼藻疏伐、收割时间。  结果  结果表明,100 株/m2密度配置对应的植株成活率最高(95.65%),总氮去除率可达62.86%、总磷去除率可达74.32%,对氮磷等污染物吸收效果最佳,是金鱼藻在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最佳种植密度。另外,金鱼藻在栽植后15 d内,其栽植密度越大,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有机污染物等的去除效果越好,且溶解氧浓度越高;栽种50 d后,水体中各污染物含量均有回升,此时栽植密度越大,随植物衰败而释放到水体的氮、磷、有机物含量越高,溶解氧含量下降越迅速。  结论  因此,利用金鱼藻开展水体修复时需要考虑最佳净化时效,及时收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