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叶片的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了金线莲ArLBD1转录因子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Western blot、亚细胞定位及qPCR等方法对该基因功能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ArLBD1基因CDS长度864 bp,编码287个氨基酸。ArLBD1蛋白分子量为30.62 kD,理论等电点为6.25,不稳定系数55.55,属于不稳定蛋白。ArLBD1蛋白含有LOB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第7~28氨基酸为C基序,第36~84氨基酸为GAS基序,第89~107氨基酸为类亮氨酸拉链基序,具有完整的类亮氨酸拉链基序,属于ClassⅠ。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rLBD1与拟南芥AtLBD36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AtLBD6。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rLBD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ArLBD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qPCR分析结果表明,ArLBD1基因在金线莲叶、茎和根中都能检测到表达,在叶片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根,茎的...  相似文献   
102.
染色体加倍的试验结果表明,金线莲在秋水仙素浓度为300 mg/L(含有2%DMSO)时,茎节相对于顶芽受到更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秋水仙素对外植体的毒害作用加强,表现为外植体死亡率增多。300 mg/L的秋水仙素处理3~19 d均可导致材料的染色体加倍,处理13 d时,细胞染色体完全加倍率达到最大,为72.7%;细胞学鉴别结果显示金线莲的染色体数40条,加倍后的植株染色体数80条。四倍体的气孔大小明显比二倍体的大,二倍体和混倍体的气孔大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3.
胡国海  李洪潮  解成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294-7295,7330
[目的]探讨云南文山人工种植金线莲的价值,为当地人工种植的金线莲价值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干法灰化处理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连续测定人工种植金线莲中Zn、Mn、Cu、Fe、Ni、Co、Cr、Cd、Pb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将其与野生金线莲比较,计算鲜样含量。[结果]人工种植的金线莲(花叶开唇兰和滇越金线兰)中Fe〉Mn〉Zn〉Cr〉Cu〉Co〉Ni〉Pb;野生金线莲(花叶开唇兰和滇越金线兰)中Fe〉Mn〉Zn〉Co〉Cu〉Cr〉Ni〉Cd〉Pb,其回收率为99.8%~103.7%,RSD值在0.66%~3.25%。野生的与人工种植的比较,Fe、Mn、Zn、Co、Cu元素均比人工种植的高;而Cr元素含量人工种植的比野生的高,有害元素在人工种植和野生中的含量都很低或未检出。[结论]金线莲(花叶开唇兰和滇越金线兰)是一种珍稀的野生生物资源,目前已人工繁育成功。通过对人工种植的花叶开唇兰和滇越金线兰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并与野生的相比较,认为人工种植的金线莲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4.
金线莲研究进展及保护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成巍  冉景丞 《农技服务》2010,27(8):1040-1042
金线莲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研究、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就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珍稀药用植物金线莲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珍稀药用植物金线莲的药用价值、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和栽培技术,并就金线莲的研究方向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6.
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线莲的茎段作外植体,比较不同的培养基,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植物添加剂等因素对丛生芽生成的影响。实验证明B5及MS较好,BA的作用优于KT和ZT,最适质量浓度为4.0mg.L^-1,naa0.3mg.L^-1和GA30.3mg.L^-1对丛生芽的生成和伸长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7.
金线莲粉末中掺入同科台湾银线莲或斑叶兰、血叶兰粉末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金线莲药材的药效和市场秩序,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鉴别掺假金线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传统鉴别方法特征提取自适应性的不足以及卷积神经网模型结构复杂、超参数难以调节的难点,本文提出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掺假金线莲鉴别模型,并利用贝叶斯优化算法优化卷积神...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多特征融合和LightGBM的金线莲品系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线莲是中国珍稀中草药,不同品系的金线莲具有细微的形态差异和显著的药效差异.针对金线莲的单一特征贡献能力不足以及传统分类器泛化能力不佳的问题,提出使用形状、颜色和纹理特征对金线莲叶片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与融合,再使用表现性能更优的LightGBM(轻量级梯度提升机)构建分类器,以提高金线莲识别正确率.LightGBM具有精确高效等优点,将提取得到的高层次特征导入LightGBM进行训练预测,可以有效提高分类准确性.对金线莲数据集中的6个品系共368幅叶片图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分类方法,基于多特征融合和LightGBM的模型识别效果最好,10次随机试验的平均识别率比传统方法KNN、SVM和GBDT高,并且在分类评价指标精确率、召回率、综合评价指标上有较优表现,该研究结果可为中药材品系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分析不同林下种植密度和不同采收期对金线莲种植的影响,确定仿野生栽培适宜密度和最佳采收期。以福建红霞金线莲品种作为观察对象,规划三种种植密度,分别为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6.0 cm,对比不同林下种植密度植株长势、生长状况、药用成分含量。另取4.0 cm×4.0 cm单一种植密度作为重点抚育管理区域,对比不同采收期金线莲植株长势。结果表明:移栽150天后,林下种植密度(4.0 cm×4.0 cm)根长、根数、茎长、茎粗、叶宽、叶长达到最大值,与2.0 cm×2.0 cm和6.0 cm×6.0 cm种植密度相比(P<0.05);4.0 cm×4.0 cm种植密度植株鲜重、干重高于其他两种种植密度(P<0.05);种植密度越高,植株成活率越高;随着移栽进程的不断增加,植株根、茎、叶生长量持续增加,移栽6个月时根长、根数、茎粗达到最大值。金线莲林下仿野生适宜种植密度为4.0 cm×4.0 cm,移栽后6个月为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开展了以富硒地区的农作物秸秆、树木下脚料木屑、茶枯、食草羊粪等混合材料作金线莲种植基质,种植天然、优质、富硒的金线莲技术研究。天然富硒金线莲种植技术生产的金线莲生物产量比水帘风机设施大棚普通种植模式CK1增加24-65%;多糖比水帘风机设施大棚普通种植模式CK1增加15-21%;总黄酮比水帘风机设施大棚普通种植模式CK1增加17-25%,硒比水帘风机设施大棚普通种植模式CK1增加450-600%;主要病虫害红蜘蛛、蚜虫、猝倒病、灰霉病、白绢病等发病率明显低于普通种植模式。本文为天然富硒金线莲的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