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6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以自主分离的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M-1为拮抗菌株,首次探究其对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作用,优化其液体培养条件以提升代谢液抑菌效果,为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通过菌饼对峙抑菌试验和液体培养液抑菌试验测定菌株M-1抑菌效果,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对核盘菌的重寄生作用;以不同温度水浴处理该菌株代谢液探究其热稳定性。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确定其最适液体培养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调查菌株M-1对油菜菌核病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菌饼对峙抑菌试验中菌株M-1对油菜核盘菌的抑菌率达到67.9%,显著高于多菌灵(22.7%)和甲基托布津(31.4%),而液体培养液抑菌试验中其无菌代谢液对油菜核盘菌的抑菌率为51.8%,分别是多菌灵处理和甲基托布津处理的1.3和2.2倍。显微观察发现该菌株对油菜核盘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在拮抗区两者菌丝形态均发生变化,扫描电镜下则清晰地观察到菌株M-1菌丝直接穿插、刺透油菜核盘菌菌丝,使后者菌丝膨大、变形甚至裂解,表现出强烈的重寄生作用。经过80 ℃甚至100 ℃水浴后,菌株M-1代谢液抑菌率仍在35%以上,显示出一定的热稳定性。对该菌株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后确定了最佳条件组合:C/N为7.5,pH为4.7,装瓶量为33%,时间为22 d,转速为180 r·min-1,温度为32 ℃,优化后其代谢液抑菌率能够提升到80.9%。温室盆栽试验调查发现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病效果达到71.4%,高于多菌灵处理(53.2%)。烟管菌M-1作为生防真菌对油菜核盘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条件优化后进一步提升了生防效果,在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2.
木霉菌和毛壳菌对板栗疫病的抗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88菌株、深绿木霉T.atrovorideT95菌株和螺旋毛壳Chaetomium spiraleND35菌株与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LY菌株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对营养和空间有强烈的竞争作用,表现在可使病原菌菌丝消解,对病菌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毛壳菌生长速度较慢,但可形成抑菌带,使病菌不扩展。室内水培枝条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拮抗菌的拮抗效果好,而且先接种拮抗菌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比拮抗菌和病原菌同时接种的处理效果还好,毛壳菌没有木霉菌的作用明显。接种枝条的木霉菌、毛壳菌和病原菌的再分离结果表明,T95和ND35的定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3.
研究了昆明地区石楠锈孢锈菌( Aecidium pourthiaea)上的重寄生现象并对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回接验证和鉴定。结果显示:石楠锈孢锈上的重寄生菌在7月底逐渐发生,其自然重寄生率从10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12月中旬达到高峰。石楠锈孢锈的重寄生菌包括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p.)、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 sp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的真菌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等多种,其中重寄生效果及对锈菌寄主植物安全性最好的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的SYP22菌株和枝孢属的SYC23菌株。  相似文献   
114.
木霉菌株T88对7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将木霉菌株T88与7种常见的林果病原真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88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等供试的7种病原真菌都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观察到T88对病原菌菌丝的缠绕、使细胞质变稀薄、菌丝消解或穿透等现象,以及对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的菌核的重寄生作用,使其发生腐烂,并抑制了白绢病菌菌核的萌发。  相似文献   
115.
粘帚霉(Gliocladium spp.)不同菌株对几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测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报道了粘帚霉35个菌株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f.sp.Vasinfectum)、立枯丝核菌(Rhiizoctonia solani)、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辣椒疫霉菌(Phytopthora capsici)及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rtuis Nees)的拮抗作用和重寄生作用。结果表明:HL-1-1、SH-1-1、SYP-1-1、SYP-4-2、GW-2-1、STG-4-1等6个菌株对供试的6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作为具有生防潜力的优良菌株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粘帚霉菌株菌丝与立枯丝核菌菌丝并行生长,并从菌丝上长出许多分支,缠绕在立枯丝核菌菌丝上形成许多缠绕圈,或菌丝穿过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16.
117.
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云  叶华智  严吉明  秦芸  叶茂 《植物保护》2007,33(5):118-121
首次报导了重寄生菌寄生黄柏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 Kom)的重寄生现象。重寄生菌寄生在黄柏鞘锈菌的夏孢子堆上,在不同的程度上阻碍了鞘锈菌夏孢子堆的发育和夏孢子的释放,寄生严重时甚至不能形成夏孢子。调查表明,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在7月底8月初开始发生,9月中下旬达到高峰,该重寄生菌在雅安周边县(区)的黄柏鞘锈菌上自然寄生很普遍,在一些黄柏林地,自然重寄生率高达100%,重寄生指数为60~90。经鉴定,黄柏鞘锈菌的重寄生菌为柱隔孢菌(Ramulariasp.)。  相似文献   
118.
从采自陕西关中西部地区238份白粉病植株标样中分离出白粉菌重寄生真菌17个菌株,通过采用形态学鉴定和r DNA ITS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白粉菌重寄生真菌3种,它们分别是Ampelomyces quisqualis、Ampelomyces humuli和Phoma glomerata。  相似文献   
119.
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产毒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产毒培养基筛选、锈孢子诱导和正交试验对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SS003菌株(rrichoderma atroviride)的产毒营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SS003在5种产毒培养基中均能产毒和生长,但Richard培养基更适合产毒培养,PD培养基则更适合菌丝生长;茶藨生柱锈的锈孢子对产毒具有一定抑制作用;SS003...  相似文献   
120.
金纹细蛾及其优势寄生蜂主要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纹细蛾及其优势种寄生蜂的主要行为。【方法】通过饲养、解剖及持续摄像记录等方法,研究了金纹细蛾及其优势种寄生蜂的取食、化蛹、羽化和交配等行为。【结果】金纹细蛾初孵幼虫入叶后先钻长(从起点至末点)>0.5 cm的"S"型蛀道再扩展潜食;老熟幼虫化蛹初期虫体僵直,间或侧翻、尾部上下摆动,随之以"3圈/s旋转1 min,间歇20 s"的周期性运动约5 h成蛹;羽化高峰在09:00左右,羽化初期,以"破壳器"破虫疤下皮,摇摆渐出至腰腹处稍停,蛹裂,成虫出,历时1~3 min,初羽化成虫静伏叶背,翅呈蓬松状,18~60 s后双翅紧贴竖起,渐长,6~20 min后复位;成虫交配高峰在08:30,交配过程行为复杂,呈"一"字型静伏2~3 h;雄虫一生交配2次,每天仅1次;雌虫一生交配1次。3种寄生蜂的寄生部位、寄生方式、寄生数量与类型、离脱寄主时间均不一致;绒茧蜂内寄外食,钻出前寄主剧烈翻滚4~5次/s,持续7 min后处于静止状态,幼虫从寄主腹部1~4节处钻出并回头呈"C"状取食,7~10 h内食完寄主后老熟结茧化蛹,羽化高峰在08:00,羽化需时15~20 min,1 h后正常飞行,成虫具明显趋光性;姬小蜂为兼性重寄生蜂,以重寄生金纹细蛾绒茧蜂为主,重寄生率93.09%,与绒茧蜂构成另一层天敌"跟随现象",其羽化分短时型和长时型,行为分为破茧、出蜂和飞离3个阶段,成虫有较强趋光性;跳小蜂为内寄生,在寄主幼虫5龄期可见,致寄主体如"麻花",17~19 d羽化,且单寄主中多个跳小蜂不同时羽化,羽化结束时,寄主躯体带多个小孔,但仍完整。【结论】金纹细蛾及其优势种寄生蜂各自的行为呈现很强的规律性、多样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