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9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0篇
  100篇
综合类   317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18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鄱阳湖区古村落东源村历史悠久,约有六百余年。古村落东源文脉兴盛,文人众多,《梅花阁集》是其文化基因的重要见证之一。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散落于村子四周,老房子"禾谷桶屋"、碾米厂、牌坊等,残垣断壁,多储存于老百姓的集体记忆空间中,民间习俗流转;当前,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不仅是顶层设计,也是民间社会乡土文化兴起的有力回响,而古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思考,就保护与发展而言,抑或能得到更多与更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2.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对生态、水位控制、环境控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伴随着水位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剧烈,鄱阳湖湿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湿地景观规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考虑到鄱阳湖湖相季节性变化巨大以及2003年前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水文情势发生重大变化,选取2003年前后平均水平年对应枯水期和丰水期遥感影像,采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鄱阳湖年平均水位由2002年之前的13.42 m(星子站吴淞高程)降至12.35 m,平均水位较前一阶段偏低0.45~2.25 m,枯水现象使得鄱阳湖水域面积明显缩小,湿地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平均水位下降,适合植被生长的洲滩面积大幅增加,丰水期湿生植被面积增加了147.66 km2,枯水期增加了1192.43 km2,变化最大区域位于赣江支口与饶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的洲滩,消失的水面大多转换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泥滩等湿地类型。湿地类型的演变方式为水体和挺水植物演变为裸露泥滩,泥滩演变为湿生植被,湿生植被演变为其它湿地类型。2003年后除水体外湿地景观边界密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鄱阳湖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复杂。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到“五河”来水减少、三峡工程蓄水和湿地地貌改变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江西武夷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考察,认为: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基本建设比较完善,基础设施齐全,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有了较好的办公等条件;人员数量比较充实;保护区的日常维护较好,没有发生大的破坏保护区的事故发生;与社区关系较好,共建共管有许多很好的典型与成功的事例;有了基本的调查资料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保护区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措施还不能适应国家级保护区发展的要求;硬件与软件发展不平衡,硬件较好,但软件不适应;与基础建设、基础设施相比,科普能力、监测能力设施相差较多;新技术的应用有待加强;经费还有许多困难等。建议要在增强保护区科普与监测能力,提高保护区科技水平上努力,目前可以从编绘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图或者植被类型图、建立固定的观测样地、绘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图并进行定期监测、建立保护区的科普体系、充实保护区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等方面开始。  相似文献   
124.
鄱阳湖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鄱阳湖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分析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并提出鄱阳湖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5.
李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36-7237
分析了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以及鄱阳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6.
阐述了都昌鄱阳湖区沙地生态现状,尝试提出了沙地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组合模式,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2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可以有效展示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果与亮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8.
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的形成是历史演进的自然进程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产物,从庐山—鄱阳湖所具备的自然地理基础、地域文化基础、环境哲学基础、生产实践基础可以弄清影响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的形成因素及相应地位,从而为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9.
对吴城周边的9个湖泊包括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和常湖池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在约100km的有效样线调查中共记录到72只东方白鹳个体,分布于7个样方中,其中大湖池观察到个体数量最多共37只,其次为蚌湖共28只、中湖池4只,沙湖3只。通过比较7个东方白鹳样方和随机选取得9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变量,发现两者之间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平均水深和湖面宽度差异性显著(P〈0.05)。东方白鹳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沼泽地或浅水湖中。栖息地植被主要由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的植物群落组成,平均植被盖度为(13.06±22.87)%,平均植被高度为(4.51±4.03)cm。决定东方白鹳分布的环境因子为平均水深,其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区域。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对东方白鹳野生种群威胁因素包括偷猎、放牧、餐饮业和捕鱼业等。  相似文献   
130.
刊中报     
江西农垦加快推进五区建设进程在近日召开的江西省农垦系统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研讨班上,江西农垦提出了要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区建设,把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