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9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0篇
  100篇
综合类   317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17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0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可以有效展示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果与亮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2.
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的形成是历史演进的自然进程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产物,从庐山—鄱阳湖所具备的自然地理基础、地域文化基础、环境哲学基础、生产实践基础可以弄清影响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的形成因素及相应地位,从而为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3.
对吴城周边的9个湖泊包括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和常湖池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在约100km的有效样线调查中共记录到72只东方白鹳个体,分布于7个样方中,其中大湖池观察到个体数量最多共37只,其次为蚌湖共28只、中湖池4只,沙湖3只。通过比较7个东方白鹳样方和随机选取得9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变量,发现两者之间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平均水深和湖面宽度差异性显著(P〈0.05)。东方白鹳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沼泽地或浅水湖中。栖息地植被主要由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的植物群落组成,平均植被盖度为(13.06±22.87)%,平均植被高度为(4.51±4.03)cm。决定东方白鹳分布的环境因子为平均水深,其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区域。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对东方白鹳野生种群威胁因素包括偷猎、放牧、餐饮业和捕鱼业等。  相似文献   
104.
刊中报     
江西农垦加快推进五区建设进程在近日召开的江西省农垦系统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研讨班上,江西农垦提出了要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区建设,把农  相似文献   
105.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探析(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等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并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6.
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和沼气发电的优势。借鉴了德国的沼气发电补偿机制,以及国内各省在沼气发电补偿上的经验,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养猪沼气发电补偿机制的基本模式,并对具体方式、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7.
根据湖区近4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极端气温、降水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基本事实,证实气候变化对南矶山及鄱阳湖区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鄱阳湖区湿地的主要功能和开发利用现状,总结出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是导致鄱阳湖区湿地功能退化、面积萎缩的主导因素,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区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建设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提出关注气候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8.
环鄱阳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安峰  王燕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96-10297,10340
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鄱阳湖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山水、农渔产品、民俗等自然、人文资源,具有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基础。在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的大背景下,环鄱阳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探讨了环鄱阳湖地区开发经营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9.
针对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的植被现状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生态修复原则,在充分满足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特征等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双退区植被退化原因和类型,集成了规划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在江西省都昌县开展了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在鄱阳湖双退区,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维护湿地合理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重建方案,为今后鄱阳湖双退区乃至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保护鄱阳湖水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近年来鄱阳湖水质日益变差,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成为鄱阳湖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面源污染的防治,有赖于农民的广泛参与,而农民的参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分析鄱阳湖区农民环保意识现状,阐明鄱阳湖区农民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的现实,提出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措施,对于解决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逐步改善提高鄱阳湖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