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40篇
  免费   601篇
  国内免费   1240篇
林业   1112篇
农学   2763篇
基础科学   4379篇
  460篇
综合类   12722篇
农作物   1883篇
水产渔业   1423篇
畜牧兽医   9862篇
园艺   1814篇
植物保护   1963篇
  2024年   239篇
  2023年   747篇
  2022年   1008篇
  2021年   1093篇
  2020年   888篇
  2019年   1055篇
  2018年   486篇
  2017年   769篇
  2016年   945篇
  2015年   1122篇
  2014年   1754篇
  2013年   1501篇
  2012年   2238篇
  2011年   2295篇
  2010年   2174篇
  2009年   2339篇
  2008年   2507篇
  2007年   2118篇
  2006年   2156篇
  2005年   2065篇
  2004年   1189篇
  2003年   1036篇
  2002年   838篇
  2001年   868篇
  2000年   654篇
  1999年   435篇
  1998年   413篇
  1997年   416篇
  1996年   381篇
  1995年   391篇
  1994年   393篇
  1993年   377篇
  1992年   336篇
  1991年   289篇
  1990年   247篇
  1989年   206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1篇
  197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以采自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的辣椒炭疽病病样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照柯赫氏法则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根据菌株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研究引起贵州省辣椒炭疽病的病原;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研究了致病菌株对甲基硫茼灵等11种原药和10%苯醚甲环唑等6种成品药的敏感性,从而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组合复配,测定抑制活性.结果 表明: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确定其为辣椒炭疽病菌,分别为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和疑似新种(Colletotrichum sp.);经敏感性测定,所选药剂对菌株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咪鲜胺、双苯菌胺、唑胺菌酯、戊唑醇等4种原药对3株辣椒炭疽病菌药效比较稳定,抑制效果较好;辣椒炭疽病菌对22.50%啶氧菌酯和10%苯醚甲环唑2种成品药剂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分别为1.60 mg·L-1和2.12 mg·L-1;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3∶1和1∶1复配时,SR分别为1.7453和2.0611,1∶1时增效效果最好.啶氧菌酯与咪鲜胺1∶3、1∶1和1∶5复配时,SR分别为1.7234,1.6611和1.6585,1∶3增效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引起贵州省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有GY-1尖孢炭疽菌(C.acutatum);ZY-1斯高维尔炭疽菌(C.scovillei);ZY-2疑似新种(Colletotrichum sp.).  相似文献   
162.
为明确不同基因型绿豆幼苗耐盐碱特性,筛选耐盐碱绿豆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绿豆耐盐碱性数学评价模型,以30个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按NaHCO_3与草炭、蛭石复合基质重量比设置0(CK)、0.6%胁迫两个处理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绿豆幼苗的20个形态与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碱系数(SATC)作为衡量耐盐碱性的依据,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绿豆品种耐盐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化为8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计算获得的各品种综合耐盐碱能力D值,利用聚类分析将30个绿豆品种划分为4类,其中中绿9号、绿丰2号、吉绿9号和洮绿3号为高度耐盐碱品种;采用逐步回归建立绿豆幼苗耐盐碱性评价数学模型,并筛选出净光合速率、相对电导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初始荧光、地上干重、地下鲜重7个鉴定指标,可进行不同基因型绿豆耐盐碱性强弱的快速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163.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及其田间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相色谱仪(GC)及气质联用仪(GC-MS)等技术对我国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结果表明,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4种组分,分别为Z9,E12-14:Ac(A)、Z9-14:OH(B)、Z9-14:Ac(C)和Z9,E12-14:OH(D);田间和室内种群各组分的比例(A:B:C:D)分别为47:18:18:17和43:18:23:16,比例及滴度在两种群间未有显著差异;雄蛾田间引诱测定表明,组分A、B显示性信息素活性。几种不同配比的硅橡胶塞诱芯在田间均显示极高的诱蛾活性,以9:1的AB二元诱芯(剂量100μg)最高,其诱蛾量与黑光灯相当,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该诱芯可替代黑光灯用于甜菜夜蛾的种群测报。利用性诱捕器进行田间种群监测显示,1999年浙江省慈溪市的甜菜夜蛾共发生6代,以第4、5代发生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4.
荔枝害虫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软件工程学的原理,采用结构化分析与结构化设计和面向对象设计的方法研制出的植检害虫图文信息及鉴定辅助系统PQ-INFORMIS,是一个融我国对外检疫性害虫的图文信息与种类鉴定专门知识于一体的实用性较强的微机应用系统。其中,检疫害虫图文信息系统PQ-INFORM包括昆虫计57种1属,乃用WDBase为主要工具开发;  相似文献   
165.
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传播速度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提取10种/生物型叶甲DNA和通用型引物扩增测序,获得其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并比对分析设计1对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其扩增片段为462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常见叶甲类害虫,包括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以及褐足角胸叶甲的棕黄型和蓝绿型没有扩增能力,该对引物不仅对成虫有很好的扩增效果,对单粒卵、2龄幼虫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前足、后足)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在其口岸检疫,以及有效阻截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6.
乙型脑炎病毒(JE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JEV于1924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至今已成为东南亚国家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JEV主要通过蚊媒传播,禽类是JEV的主要扩增宿主之一。本研究为了调查JEV在鸭群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江苏省某地部分鸭群进行JEV的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病例进行了JEV的PCR检测。结果显示,在被检测的20份产蛋种鸭血清样本中JEV抗体阳性率为75%(15/20);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19份病死雏鸭样本中,有1份为JEV阳性,2份为JEV弱阳性,20份产蛋种鸭抗凝血样本均为阴性。该项研究结果表明了该地鸭群中存在JEV感染,对当地养殖业构成潜在的威胁,同时提醒需要加强JEV在鸭群中的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7.
168.
RAPD标记鉴定果树芽变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在综合分析果树芽变的遗传特点以及RAPD标记技术的原理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报道,对RAPD标记应用于果树芽变鉴定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对于不同的果树芽变类型,RAPD标记技术表现出不同的鉴定可行性。同时,对某些有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9.
山楂资源圃的建立与山楂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沈阳农业大学园艺系承建的“国家果树种质沈阳山楂圃”于80年代建立,收集资源240份。其后建立的“山楂优良品种母本园”保存全国各地的优良栽培品种28个。先后开展了山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研究,描述系统的编制,农艺性状、果实品质、抗逆性的鉴定评价及染色体、花粉形态、同工酶的研究。在鉴定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优异的山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0.
2007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扶持畜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