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林业   90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220篇
  497篇
综合类   1019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168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黟县宏村万氏宗族遗存了将近三百份的万氏宗族文书,时间跨度达268年,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万氏宗族迁徙至宏村的历史片断以及与主姓的经济互动。黟县宏村万氏遗留文书显示徽州人口异姓之间的本土迁徙现象在清朝早期就已经出现,揭示了清中期之前徽州宗族统治的增强并不能掩盖住徽州宗族内部松解问题——村庄地缘性在逐渐消解着,村庄的社会性在逐渐形成中。然而对于迁徙到异姓村庄的庶小宗族来讲,面对强宗大族仍然要在精神与物质层面上向大宗看齐,否则就会沦为佃仆或者被驱逐。  相似文献   
992.
磷在稻田土壤中的淋溶和迁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全来  赵牧秋  鲁彩艳  史奕  陈欣 《土壤》2006,38(6):734-739
稻田土壤磷(P)的淋溶和迁移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水稻土施P后立即进行高强度淋洗的研究表明,施P对各处理淋出液的P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各种形态的P淋溶到60cm土层以下的浓度不超过0.1mg/kg,折合每公顷损失P量分别为可溶活性P约1.2~1.4kg,非活性P为1.2~1.6kg,全P为2.5~2.8kg,对地下水影响小。施P量低于400kg/hm2时,施入的P没有移出上层土壤;当施P量高于800kg/hm2时,P从上层向下移动现象明显;施P量超过1600kg/hm2后,移动距离可达10cm。并预测出上层土壤可能发生P的移动和淋溶的土壤Olsen-P阈值为74.1mg/kg,超过该值发生P移动和淋溶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993.
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是渤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1765)]重点增殖放流区。本研究于 2020 年 4—12 月采用定点设站结合生产调研对此海域内小岛河河口中国明对虾放流迁移进行跟踪调查, 研究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在放流早期迁移和入海后的分布特点及放流效果, 为优化放流技术策略、提高增殖放流效率提供实践参考。结果显示, 小岛河河口放流虾苗开闸后进入河道, 沿河道向外迁徙, 3~7 d 进入海域, 未发现对虾个体溯河上游; 不同大小的幼虾出闸、滞留放流通道时长不同, 小个体虾出池慢、滞留河道时间长, 大个体虾出池快、入海时间短; 潮下带开阔海区内, 仅在进入放流期后的 6—8 月出现中国明对虾, 且其数量逐月减少, 8 月开捕后中国明对虾分布数量和范围急剧减少至基本不出现。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区现存中国明对虾应来源于当年增殖放流群体, 建议在类似小岛河河口的开阔河口区, 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时选用相对大规格的虾苗, 以缩短开闸放流滞留时间, 获得更高放流效率。  相似文献   
994.
分析冰封期冰-水介质、各冰层间污染物质的分布迁移规律,揭示污染物质的水平空间分布,为后续乌梁素海冰封期水质评价、湖泊营养物质分布规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019年1月在乌梁素海12个采样点使用冰柱采集器和“注射器”式采水器采集冰样和水样,测定表层冰、冰-水界面冰和水样中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总有机碳(TOC)、盐分(Na+、Cl-)等污染物浓度,采用冰-水分配系数分析污染物在冰水体系中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水体TN、NH3-N、TOC、Na+及Cl-浓度分别是冰体的2.03、5.09、3.76、202.87和182.23倍,冰体TP浓度是水体的1.94倍;冰体内部,TN浓度冰-水界面冰是表层冰的1.48倍,其他污染物浓度表层冰是冰-水界面冰的1~1.59倍;TN、NH3-N、TP、TOC、Na+及Cl-冰-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63、0.40、3.25、0.34、0.01和0.01。随着结冰过程,TN、NH3-N、TOC由冰体向冰下水体不断迁移,而TP是冰体浓度高于冰下水体,Na+和Cl-由于冰晶的析出使绝大部分溶质在冰下水体中浓缩。  相似文献   
995.
冯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455-7459
在对前人关于家庭式迁移和农村人口外出的引力和阻力进行综述下,结合2011年年初所做的安徽省农村女性外出行为问卷调查,对农村女性外出的引力和阻力以及她们定居城市的意愿和定居障碍进行了研究,得出农村女性外出的三大引力和影响其定居城市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实验表明,木片碎料中的水分迁移量与温度梯度场相似,从而应用最小二乘拟合求算了两物理量场的相似倍数,即热质传导系数,建立了质流量与温度梯度场的通量关系式,反映出温度梯度是水分迁移的主要推动力。其机理是通过湿空气在气相的自然对流和相伴产生的蒸发凝结过程中进行的。本文建立的水分迁移通量关系式简化了现有的理论模型,为分析非等温条件下木片碎料中的水分迁移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简化的理论模型也可为实际应用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997.
太湖流域丘陵地区暴雨条件下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流最和水质的同步监测,在流域尺度上研究了暴雨对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介于69.85~1 10.8 mm及降雨历时持续7.5 h以上的暴雨过程,流域出口处径流过程线一般呈单峰形态,径流峰值滞后于最大降雨强度,但滞后时间受降雨条件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流域3次暴雨事件的综合径流系数达0.305;总氮迁移量介于651.5~858.4 g·hm-2,其中硝氮与氨氮是氮素迁移的主要类型,平均输出负荷分别为303.7和270.0 g·hm-2,占总氮的41.9%和37.2%,亚硝态氮迁移量最小,仅占总氮的3.3%;溶解态氮是氮素迁移的主要形态,其迁移量介于579.1~582.2 g·hm-2,与悬浮态氮输出比为3.2:1.氨氮以悬浮态迁移为主,但受施肥状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索水蚀过程坡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迁移特征,为中国喀斯特水土侵蚀地区的土壤质量保护和防控重金属元素迁移扩散研究提供指导.[方法]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50,70,90,120 mm/h),不同坡度(10°,15°,20°和25°)下坡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Cu,Ni,Cd和Cr)随径流及侵蚀过程...  相似文献   
999.
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在发酵桑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PCA),对不同发酵时间桑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发酵桑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共定性出4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10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酮类8种、醚、烯和酸类各2种、烷烃和噻唑各1种。金花菌发酵后能使桑叶中苯甲醛甘油缩醛、硫丙醇、1-辛烯-3-醇、1-戊稀-3-酮和己醇等具有不良风味的挥发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同时,增加异丙基乙酸酯、3-羟基丁酸乙酯、甲酸丁酯、2-庚酮、γ-丁内酯、3-羟基-2-丁酮(乙偶姻)和4-甲基噻唑等具有水果和脂肪香气的物质。研究结果可为发酵桑叶风味改善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角倍蚜秋季迁飞和生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角倍秋迁蚜的迁飞行为和生殖能力研究表明,角倍爆裂后,秋迁蚜迁飞与光照强弱无明显相关,高峰期在16~17时,随机降落,但当降落在非寄主上时,可能产生2次迁飞,并迁至冬寄主提灯藓上定居繁殖,秋迁蚜自迁飞后的第2天开始孤雌生殖幼蚜,其生殖期为5天左右,在非寄主和水面,每蚜生殖量平均分别为10.7头和20.1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