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64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84篇
  87篇
综合类   237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851.
河道中植被群的空间布局对植被群的上下游水流特性和河床演变均会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河道中植被群的不同布局对水流结构的影响规律,设计了定床水槽试验,试验采用PVC圆柱模拟两个相同的刚性非淹没植被群,设置4组不同的上下游植被群间距,通过研究水流的流速和紊动强度分布,分析在不同的上下游植被群间距下植被群上游水流调整长度和尾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与单个植被对水流结构的影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上游植被群的存在会使下游植被群前端调整区长度缩短,此长度与植被群间距无关;随上游植被群的出现下游植被群的溢出流速、尾流稳定区长度、稳定区流速均会减小,其大小均与植被群间距有关,间距越小各值越小;同时下游植被群尾流形成区长度变短,随间距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下游植被群的尾流恢复速度随上游植被的出现变的更加迅速;上游植被群的存在加剧了下游植被群尾流紊动,其变化趋势也与植被群间距有关;植被群对水流既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植被群前端紊动强度大小。试验探究了植被群不同纵向间距对河道水流结构的影响,为河道中植被群空间布局对水流特性的影响提供了补充。  相似文献   
852.
随着大直径单桩基础海上风机的广泛应用,桩基础轴向承载特性及复杂地质条件中软弱土层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开展数值计算,首先对比了不同极限承载力评价标准,并对土体参数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讨论软弱土层位置及厚度对承载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桩顶荷载-位移曲线所确定的轴向承载力显著小于沉降量控制标准得到的轴向承载力;土体参数中摩擦角对轴向承载力存在重要影响,而弹性模量的增加可有效降低桩基础轴向沉降;土体中软弱土层越靠近桩端,桩基础轴向承载力降幅越大,同时随着软弱土层的厚度增加,轴向承载力将进一步降低,并呈现“加速-匀速-匀速”三段式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853.
为充分挖掘套作大豆的固氮潜力,本试验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玉豆间距(30 cm、45 cm、60 cm和75 cm)下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品种(贡选1号、桂夏3号和南豆25号)的根瘤生长及固氮潜力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带状套作可延缓大豆根瘤数目和鲜重峰值出现的时间:玉豆间距60 cm处理下,各品种大豆根瘤数目和鲜重显著高于其他间距处理,并在达到峰值期后高于单作大豆;品种间表现为:南豆25号>桂夏3号>贡选1号。带状套作相对于单作会降低始粒期(R5)前大豆根瘤的单株固氮潜力,但玉豆间距60 cm处理下, R5期贡选1号、桂夏3号和南豆25号的单株固氮潜力2年平均较单作提高8.53%、16.40%和13.70%。不同大豆品种根瘤侵染细胞内含物积累过程差异较大,相较单作,玉豆间距60cm处理下,R5期类菌体数量增多,其中聚-β-羟基丁酸盐颗粒(PHB)增加,以南豆25号表现最优。因此,带状套作下适宜的种间距(玉豆间距60cm)可增加R5期大豆根瘤数目和鲜重,提高大豆根瘤类菌体和PHB的数量,增强大豆根瘤的固氮潜力,以强结瘤品种南豆25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54.
任姮烨  司炳成  李敏  胡优 《土壤学报》2021,58(2):391-400
热脉冲双探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热参数和含水率的测定。然而长度为2.8cm的常规热脉冲双探针空间测试范围太小,加长探针可增加测定结果的代表性,但容易出现探针倾斜(探针间距改变),进而影响测量精度。设计制作了长度为10 cm的热脉冲双探针,通过室内土柱试验测定了四种倾斜方式(共面外倾、非共面外倾、共面内倾以及非共面内倾)下的土壤热参数和含水率,并利用线性和非线性修正模型对探针倾斜引起的测定误差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对于加长型双探针,非线性模型对探针间距的原位校正效果明显优于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校正后的土壤容积热容和含水率准确度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加长型热脉冲双探针倾斜引起的测量误差,为探针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55.
【目的】 比较并分析不同留芽量对‘厂’形梅鹿辄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厂’形梅鹿辄葡萄生长的留芽量,为梅鹿辄葡萄生产上留果方式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6年生‘梅鹿辄’为材料,设置‘厂’形树形,对其结果母枝距离按照4、6、8 cm控制处理,在果实生长发育期测定各处理下枝条及髓心粗度、果实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果实成熟期测定产量和果实总酚、黄酮、花青素、单宁含量等品质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不同留芽量对‘厂’形梅鹿辄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均有影响,枝条纵横径以6 cm处理最粗,髓心直径则以8 cm处理较小,第4节节间长度以6 cm处理最短、8 cm处理最长。产量随着留芽间距的增大而下降,穗重随留芽间距的增大而略有增加,粒重差异不大。果实酚类物质、单宁和花青素含量以8 cm留芽间距处理最高,黄酮含量以6 cm处理最高。6 cm处理产量适中,8 cm产量和果实品质均较佳。【结论】 ‘厂’形梅鹿辄葡萄在留芽间距8 cm处理下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856.
为减小平板集热器件边框对吸热板的遮光损失,该文应用几何光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平板型集热器件平均有效吸热面积系数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年均有效面积系数随集热器件纵横比、板间距、倾角、纬度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有效面积系数随板间距的增大而减小,纵横比越大越明显;倾角小于15°或大于75°对集热器件平均有效面积系数都是不利的。为便于应用,文中给出了年均有效面积系数不小于0.90的临界板间距。鉴于对流热损失较小的合理板间距为4~6 cm,该文拟推荐合理纵横比≤2/1,北纬20°、30°、40°、50°  相似文献   
857.
针对鲜枸杞分级难度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变间距式鲜枸杞分级机,探索其最佳工作参数组合。运用运动结构多视角图像重建技术获取鲜枸杞模型,建立了与实体相似度较高的枸杞模型。利用EDEM软件对不同进料量、分级皮带直径、运行速度及筛面长度进行单因素仿真分析,明确了各个参数对分级效果的影响规律。运用Design-Expert 10.0.1软件设计多因素正交旋转仿真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参数优化,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当鲜枸杞的进料量为0.15 kg·s-1、皮带直径为21 mm、运行速度为0.22 m·s-1时,分级精度为96.82%、伤果率为2.09%,加工分级机样机,根据优化所得参数组合进行5组重复分级试验,可得鲜枸杞平均分级精度和伤果率分别为96.37%和2.23%,仿真结果与现场实验拟合度高,满足鲜枸杞分级的作业要求。本文可为其他长卵形果蔬的分级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8.
依托某海上风电项目,通过数值方法研究非均质成层地基环境下单桩轴向承载性能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桩身轴力从桩顶至泥面缓慢增长,泥面以下桩身轴力随埋深增加而显著减少;轴向承载力各分量占比随桩顶荷载增长而逐渐变化,内外侧摩阻力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存在“错位发挥”趋势;桩外侧摩阻力在空间上随深度增长较为均匀,而桩内侧摩阻力主要集中在单桩下部发挥作用。桩径及埋深对轴向承载力有着较大影响。桩身磨砂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桩轴向承载性能尤其是外侧摩阻力,同时还能减小磨砂部分桩身轴力。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定桩径及埋深,也可对单桩靠近桩端部分的外表面采取磨砂处理以提高单桩轴向承载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