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0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568篇
林业   211篇
农学   1558篇
基础科学   58篇
  447篇
综合类   4715篇
农作物   815篇
水产渔业   151篇
畜牧兽医   1632篇
园艺   419篇
植物保护   41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725篇
  2011年   844篇
  2010年   776篇
  2009年   740篇
  2008年   697篇
  2007年   611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580篇
  2004年   513篇
  2003年   478篇
  2002年   395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日本细毛环腹瘿蜂Leptopilina japonica是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之一, 对斑翅果蝇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为更好地利用日本细毛环腹瘿蜂防控斑翅果蝇, 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行为活动和生长发育特征。采用室内接虫法研究了该蜂对斑翅果蝇2龄幼虫的寄生能力。分别运用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搜寻效应方程和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分析了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 其拟合方程为:Na=0.70N/(1+0.03N); 寄生效能(a/Th)为15.78; 在一定空间内, 寄生蜂的寄生量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大, 至寄主密度达25头/罐后寄生量趋于平稳; 寄生蜂的搜寻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减弱; 当斑翅果蝇的密度分别为10、20、30头/罐时寄生蜂自身密度干扰模型分别为E10=0.487 8P-0.871 3; E20=0.442 0P-0.676 8和E30=0.346 2P-0.433 7, 在同一寄主密度下, 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寻找效应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弱。日本细毛环腹瘿蜂对斑翅果蝇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寄生效能, 但寄主密度较大会导致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效能减弱, 随着寄生蜂自身密度的增加, 其种内个体间会出现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222.
果蝇是为害杨梅果实的主要害虫,目前主要依靠乙基多杀菌素防控,成本较高,急需研究替代药剂,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是一种新型细菌杀虫剂,为了明确短稳杆菌的防控效果和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在杨梅转色成熟期喷雾,设5个处理,1.00×107、1.25×107和1.67×107短稳杆菌以及30和40 mg/L乙基多杀菌素,清水喷雾做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个处理药后7 d的果蝇防效为91.92%-96.76%,各处理间虫果率差异不显著,用药后13 d防效在82.76%-88.27%之间,1.67×107短稳杆菌处理虫果率最低;5个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5.41%-7.21%,其中1.67×107短稳杆菌处理的提高幅度最大,果实硬度显著提高33.21%-46.42%,落果率显著下降37.57%-42.86%,硬度和落果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果蝇防控效果和果实品质等因素,短稳杆菌是防治杨梅果蝇乙基多杀菌素的理想替代药剂,值得在产业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23.
224.
杨梅是重庆伏淡季重要的小水果之一。果蝇是杨梅最重要的害虫,对杨梅商品外观、食用价值影响非常严重。本文根据重庆杨梅的栽培特点和总结防治果蝇的生产实践,提出绿色生态的杨梅果蝇防治技术。包括绿色生态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对绿色杨梅鲜果的生产提供重要的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25.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出发,深入探讨其在农作物改良与抗病虫害中的应用。在农作物基因改良技术方面,基因工程技术为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提供了关键支持。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拓展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学与农作物育种及杂交育种等领域,为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和抗性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农作物抗病虫害方面,RNA干扰技术以其高度特异性的基因沉默机制为抗病虫害提供了新途径,基因剪切技术以其精准的基因编辑能力为农作物的抗性特征塑造带来了希望,生物防治技术以其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在农作物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与抗病虫害中的应用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改善品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26.
甘蔗遗传背景复杂,采用常规育种方法进行甘蔗品种选育耗时较长,对亲本的要求也较高,杂交后代分离严重,且会携带一些不需要的基因。利用基因工程可定向导入特定性状的基因,从而培育具有高产量和高价值的作物。文章在系统描述各种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法、电穿孔转化法和聚乙二醇(PEG)介导法,发现主要的使用方法为农杆菌转化法和基因枪转化法,电穿孔转化法和PEG介导法存在干扰因素较多,其主要问题是转化效率低、转基因株系鉴定结果不明确,还需进一步完善。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是RNAi沉默法和CRISPR编辑法,但甘蔗基因组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基因编辑仍以基因沉默法为主要手段,可供甘蔗育种中进行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技术应用时借鉴。  相似文献   
227.
家蚕可能通过取食漂移到桑叶上的玉米花粉从而受到转基因玉米中表达的Cry蛋白的影响。实验采用室内生物测试的方法评价了转cry1Abcry2Ab基因玉米GAB-3花粉对家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用在饲料中掺入蛋白的方式检测了转基因玉米中广泛使用的6种Cry杀虫蛋白对家蚕的毒性。当桑叶上GAB-3花粉密度为50粒·cm-2时,对家蚕幼虫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达500粒·cm-2时,家蚕14 d存活率为0;以10粒·cm-2的GAB-3花粉饲喂家蚕幼虫7 d对其体重无显著不利影响,但延长饲喂时间或者当GAB-3花粉密度为50粒·cm-2时,家蚕的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处理14 d或更长时间的家蚕体重均低于无花粉处理组。与非转基因对照处理组相比,低于100粒·cm-2的转基因玉米GAB-3花粉处理组家蚕的化蛹率、茧重、茧壳重和蛹重无显著差异,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处理均会延长家蚕幼虫的发育历期。GAB-3花粉对家蚕7 d的LC50为261.18粒·cm-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LC50下降。测试的6种Bt杀虫蛋白对家蚕的毒性依次为Cry1C>Cry1Fa>Cry1B>Cry2A>Cry1Ab>Cry1Ac。目前,在中国接近商业化的转基因玉米中多采用的Bt杀虫蛋白为Cry1Ab和Cry2A,二者对家蚕的毒性较低,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家蚕接触到的转基因玉米花粉密度较低,因此转Cry抗虫基因玉米对家蚕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28.
为了明确宁波地区杨梅果蝇的发生危害规律,摸清果园内的天敌寄生蜂资源,为杨梅果蝇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在宁波的东钱湖、余姚和慈溪三地分别采用糖醋液和扫网法调查杨梅果蝇的消长动态和寄生蜂种类,并对比了糖醋液和苹果醋液对果蝇成虫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苹果醋诱集液对果蝇成虫的诱集效果显著低于糖醋液,不建议使用。宁波地区一共有六种果蝇,分别是拟果蝇、黑腹果蝇、斑翅果蝇、叔白颜果蝇、黑果蝇和伊米果蝇。成虫的高发期出现在6月的中上旬。杨梅果园的寄生蜂种类共有6大类,其中茧蜂科为优势种群。该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天敌寄生蜂防治杨梅果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9.
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年度间变幅较大,尤其在小麦主产区黄淮地区更为严重。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是应对干旱的重大措施。本综述对小麦抗旱节水常规育种、抗旱节水分子遗传育种相关性状QTL定位、抗旱相关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水旱亲本杂交与异地交叉选择是卓有成效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关于根重、根长、胚芽鞘、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大量QTL;42个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验证,均从不同代谢通路上影响着小麦抗旱性;14个来自不同供体的抗旱相关基因被研究者导入小麦品种后,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植株在产量和其它抗逆性方面也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进展为抗旱节水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30.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荔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拓荔枝转基因育种新途径,以G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授粉后24 h的‘新球蜜荔’荔枝雌花,并统计座果率、成苗率、转化率。结果显示:共获得303株实生苗,经PCR检测和GUS染色法证实外源基因整合到4株荔枝苗基因组中,转化率为1.32%。此研究结果为荔枝生物技术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