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0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568篇
林业   211篇
农学   1558篇
基础科学   58篇
  447篇
综合类   4715篇
农作物   815篇
水产渔业   151篇
畜牧兽医   1632篇
园艺   419篇
植物保护   41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725篇
  2011年   844篇
  2010年   776篇
  2009年   740篇
  2008年   697篇
  2007年   611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580篇
  2004年   513篇
  2003年   478篇
  2002年   395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1.
《新农业》2012,(20)
近几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作为国内最后一块国产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等东北三省的大豆产业链也已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局:种植户大面积弃种大豆、改种玉米;80%的豆油压榨企业停工;下游饲料加工企业高成本运营……面对进IJ'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国产大豆接连溃败,命悬一线。这个被业内人士视为国产大豆最后的“堡垒”随时有沦陷的危险。国产大豆的出路在哪里?该如何拯救颓势之中的国产大豆呢?让我们关注微博上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212.
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是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的定义、成因及其检测评价技术的发展,指出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评价技术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在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中的应用前景,特别介绍了转基因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生长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模型,并提出了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从差异基因到代谢途径,再到非预期效应的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可为今后创建高效、全面、客观、公正的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和评价技术提供可能的实验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13.
转抗菌肽B基因和bar基因籼稻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运用基因枪法将含有bar基因和cecropin B基因的质粒pCB1导入籼稻品种特青的幼胚细胞,筛选后得到3株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转化当代植株表现出对Basta很强的抗性,同时也增强了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14.
干旱、高盐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REB转录因子含有一个保守的AP2/EREBP结构域,参与外界环境胁迫的应答响应,通过结合DRE(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调控下游胁迫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改良植物的抗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DRE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以及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作物的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15.
现代生物技术在油菜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总结了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油菜新品种选育和材料创新、群体构建、复杂性状的遗传分析和转基因等上的应用,概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油菜品质改良、抗性提高、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等方面的进展,综述了DNA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指纹图谱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各个方面的进展,并对这三大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16.
标准物质具有特定量值、均匀性和稳定性三大典型特征,也是其作为测量标尺的依据.转基因生物标准物质是我国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技术支撑之一.文章以转基因玉米TC1507为对象,制备了转化体特异性的新型质粒DNA标准物质pTC1507,并对其均匀性、稳定性、量值进行了评价和测定.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质粒DNA标准物...  相似文献   
217.
为了评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1蛋白的免疫原性,利用果蝇胚胎S2细胞表达重组S1蛋白,将纯化的S1蛋白免疫4周龄昆明小鼠,收集免疫血清及脾淋巴细胞,通过ELISA、病毒中和试验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析表达的重组S1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PBS)相比,重组PEDV S1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提升;二免后14 d,果蝇细胞重组PEDV S1蛋白免疫组小鼠的中和抗体效价达到1∶320;免疫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外周血CD3+T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CD4+/CD8+T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L-4、IFN-γ水平显著上升。综上,成功表达了重组PEDV S1蛋白,其可以诱导小鼠产生高效价的中和抗体,促进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18.
【目的】为更好地了解植物水通道蛋白盐胁迫下的调节作用,对小盐芥质膜内在蛋白TsPIP1;1及液泡膜内在蛋白TsTIP1;1在转基因水稻中的盐胁迫生理响应机制进行探究,旨在为水通道蛋白在耐盐作物分子改良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野生型 (WT) 与 T3 代转 TsPIP1;1 及 TsTIP1;1 基因水稻为材料,进行了水培试验,并设置了 0、100、200 mmol/L NaCl 处理。处理一周后,分别测定水稻的光合参数、株高、生物量、相对含水量、失水率及钾、钠含量。【结果】在盐胁迫处理下,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水稻的生物量和含水量明显增加,渗透势和失水率显著降低。转 TsPIP1;1 及 TsTIP1;1 基因水稻根部及地上部的 Na+ 含量都显著降低,K+ 在转基因株系中的累积显著高于野生型,降低了体内 Na+/K+ 比,并且能够保持更强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在 200 mmol/L NaCl 处理下,与野生型相比,TsTIP-5、TsTIP-7 及 TsPIP-19 的株高分别高出 8.2%、11.6%、4.9%;单株干重分别高出 17.9%、23.9%、16.9%;地上部 Na+/K+ 比分别降低 24.3%、24.4%、24.8%;根部 Na+/K+ 比分别降低 29.6%、27.5%、32.4%;渗透势分别显著降低了 18.3%、19.4%、30.3%;相对含水量分别增加了 5.8%、5.5%、5.4%;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50.4%、 78.5%、56.2%。【结论】TsPIP1;1 及 TsTIP1;1 增强了转基因水稻的光合呼吸作用,通过降低植物体内 Na+/K+ 比,参与植物细胞的渗透调节,提高了细胞持水能力,促进转基因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强了水稻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219.
人工合成gna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经密码子优化的、人工合成雪花莲凝集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基因及RbcS启动子构建了高效特异表达载体pBAC202,通过基因枪轰击小麦幼胚和幼穗,将外源gna基因导入到3个高产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中,获得42个转基因后代株系。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了DNA点杂交、PCR及PCR-Southern验证,确认外源gna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进一步的凝集素活性检测表明,小麦叶片中表达的凝集素可使红细胞凝集,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转基因植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抗蚜虫(Rhopalosiphumpadi)试验,蚜口密度抑制率从19%~73%不等,部分株系抑虫效果较好。利用转基因的方式可将外源抗虫基因gna导入到小麦中,并可有效地增强小麦的抗蚜能力,为选育具抗虫特性的优质小麦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0.
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的两个品种Irrigation和Huia的子叶为转化体,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外源的苜蓿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白三叶,经过筛选、分化和再生,得到了具有卡拉霉素抗性的再生植株。对这些植株进行PCR、Southern和Northern分析,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白三叶基因组中并且得到了表达。对Northern分析呈阳性的植株进行了抗病性检测,证明表达苜蓿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植株病症减轻,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病毒积累量都明显低于对照,有的甚至不表现症状,达到了免疫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