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6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9篇 |
农学 | 72篇 |
基础科学 | 132篇 |
68篇 | |
综合类 | 948篇 |
农作物 | 36篇 |
水产渔业 | 21篇 |
畜牧兽医 | 323篇 |
园艺 | 57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129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以衡水本地产绿甘蓝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波、旋转机械研磨作用协同提取绿甘蓝中原花青素,同时根据协同原理设计了超声波-旋转机械研磨协同设备示意图。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超声-旋转机械研磨协同提取绿甘蓝中原花青素优化工艺条件为:超声-旋转机械研磨时间33 min、液料比值40 mL/g、超声功率450 W、超声-旋转机械研磨温度44℃、乙醇体积分数46%、旋转机械研磨转速1 56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为7.248 mg/g。实际3次平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数学模型相对误差仅为0.01%,模型高效可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究超声辅助热水提取红花黄色素的最佳工艺,为实现红花黄色素的绿色高效提取提供参考.[方法]以在我国广泛生长的菊科植物红花为试验材料,以去离子水为提取溶剂,以超声处理为辅助提取手段,以红花黄色素的提取率为试验指标,探究不同提取液pH、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水浴温度、水浴时间对红花黄色素提取率的影响.基于单因素试验结... 相似文献
85.
86.
87.
88.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研究—以甘肃定西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甘肃定西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近1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以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通过采集、实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地与对照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情况。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柽柳的含水量最高,分别为13.44%和13.52%。农田和山杏的含水量最低为8.01%和8.2%。0~60cm不同土层中柠条的容重最小且变化不大,农田的上下变化最大。在20~60cm退耕还林地的孔隙度均高于天然草地和农田,天然草地和农田非毛管孔隙度小且上下变化大,不利于土壤入渗。刺槐、柠条、柽柳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最多,分别是农田的3.4、2.8和2.4倍。退耕还林以后,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与农田和天然草地相比,刺槐,柠条的改良效果最好。因此对退耕还林地区进行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相似文献
89.
随着小型精密零件的广泛应用,消除小型零件的残余应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提出了采用超声振动对小型零件时效处理。讨论了超声振动时效技术消除残余应力的机理。提出在时效过程中激振应力与工件残余应力之和大于材料疲劳极限时,即可对残余应力有消除作用。建立了圆截面杆件的残余应力计算模型。试验研究了激振应力和激振时间对消除构件残余应力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激振时间为10min~15min,工件内残余应力消除率随着振幅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90.
李云阳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0,37(5)
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脉冲反射式超声测距系统,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构成,针对测距系统发射、接收、检测、显示部分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分析了系统各部分的硬件及软件实现。最后文中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对系统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