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林业   192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62篇
  116篇
综合类   1029篇
农作物   140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400篇
园艺   155篇
植物保护   9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平衡剖面技术主要用于对地震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几何学检验和对构造变形进行定量分析。阐述了平面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平衡剖面的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WA斜坡带构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斜坡带的形成演化可以划分为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和馆陶组至今4个阶段,其构造演化情况如下:从纵向上来看,沙二段至今构造运动强度基本呈较弱-强-弱-较弱的变化规律;从横向上来看.沿构造走向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构造运动整体强度基本呈强-弱-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究蜡蝉科及其各亚科的分布格局与起源。【方法】根据世界动物地理分区,以搜集到的标本和权威文献记录为依据,建立蜡蝉科物种及地理分布数据库,采用Arc-GIS软件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对地理分布数据库进行运算,得到蜡蝉科物种地理分布图,用区系相似系数分析区域间物种的相似性。【结果】(1)蜡蝉科在新热带区分布的种类最多,达290种,其次是东洋区、非洲区和澳洲区,在新北区和古北区较少;(2)新热带区分布的属和特有属最多,非洲区次之,东洋区的特有属比例小于前2个大区,澳洲区分布属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古北区分布的特有属明显较少,新北区无特有属分布;(3)新北区和新热带区蜡蝉科物种的相似系数为4.38,古北区与东洋区的相似系数为2.29,其他各区之间的相似系数都较低。蜡蝉科中Lyncidinae、Phenacinae、Poiocerinae和Strongylodematinae 4个亚科均起源于新世界;Aphaeninae、Xosopharinae和Zanninae 3个亚科起源于旧世界;Amyclinae、Dichopterinae、Enchophorinae和Fulgorinae 4个亚科可能分别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结论】各大区间蜡蝉科种类相似性系数高低与该科的地质演化历史密切相关。蜡蝉科可能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起源时间可能在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35 Ma。  相似文献   
93.
世界枇杷研究与生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枇杷的起源、分布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起源于中国,唐朝传入日本。迄今,枇杷已分布到全世界的30多个国家。包括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老挝和越南;中亚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地中海沿岸的以色列、塞浦路斯、土耳其、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和埃及;南部非洲的南非和马达加斯加;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等等。枇杷分布主要集中在南北纬20°~35°…  相似文献   
94.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5.
中国农业考古研究的沿革与农业起源问题研究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为农 《农业考古》2001,(1):1-16,34
本刊自1981年创刊至今,走过20个年头。在创刊五周年、十周年之际,本刊都辟专栏,邀请名家撰文纪念。本期出版正逢创刊20周年,特转载古为农先生专文及匡达人先生的自发来稿,以兹纪念。借此机会,向一切支持、关心本刊的作者、读者和领导、企业家致以衷心的敬意和谢意。)  相似文献   
96.
从楼家桥遗址的硅酸体看新石器时代水稻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工作者对植物硅酸体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推动了农业起源研究工作的发展(Pearsall,1978;Collins,1980;藤原,1982;1996)。禾本科植物在其生育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硅酸,这些吸收的硅酸在植物体的一些特定的细胞,诸如运动细胞、结合组织……  相似文献   
97.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3,19(1):76-88
1996年 3月 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 ,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 1998年 9月 2 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 ,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1999年 12月 ,《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 ,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 …  相似文献   
98.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讨论了茶组植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
综述和讨论了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的考古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笔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描绘了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即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华南地区,分化成籼粳稻后一路向北传播至我国的北方,最后到达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以粳稻为主);另一路向南和西南方向传播至我国西南地区和福建等地,再经我国西南地区传至缅甸、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以籼稻为主),最后经印度传至欧洲美洲,从福建经台湾和琉球群岛传至日本。稻的分化亦有多种研究成果和推论,但从籼粳重要的栽培特征和农艺性状基因看,一次起源的可能性更高。文中还穿插介绍了稻的起源和传播中的一些人文传说和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00.
文章对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种的研究方法和杂交种在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从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种的研究。已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木本植物的天然杂交的了解,也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