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5篇
  免费   478篇
  国内免费   837篇
林业   814篇
农学   1122篇
基础科学   122篇
  438篇
综合类   7752篇
农作物   1019篇
水产渔业   349篇
畜牧兽医   1461篇
园艺   1890篇
植物保护   2143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445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410篇
  2019年   411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375篇
  2016年   477篇
  2015年   594篇
  2014年   729篇
  2013年   698篇
  2012年   1010篇
  2011年   1105篇
  2010年   980篇
  2009年   905篇
  2008年   999篇
  2007年   902篇
  2006年   774篇
  2005年   687篇
  2004年   510篇
  2003年   427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374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267篇
  1998年   250篇
  1997年   253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211篇
  1994年   198篇
  1993年   215篇
  1992年   230篇
  1991年   174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1篇
  1953年   5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为了利用实时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特异、灵敏、快速地检测检疫性病原菌玉米晚枯病菌(Cephalosporium maydis),本研究选择种间遗传距离较高的Tef-1α和H3基因作为特异性基因,进行特异性引物的筛选、检测温度的优化、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等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引物组合为Tef-2,检测温度为65℃,最小检测限为0.10 pg/μL,且只对玉米晚枯病菌靶基因特异,检测应用结果可靠。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能够用于玉米晚枯病菌的高效特异性检测,可为检验检疫部门对玉米晚枯病菌的检测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42.
玉米穗腐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真菌病害,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明确叶菌唑在我国玉米穗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叶菌唑对2019至2021年采自我国山东、河南和江苏3个省份的35株轮枝镰刀菌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药剂对轮枝镰刀菌产毒(B族伏马毒素,type B fumonisins,FBs)能力及产毒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测定叶菌唑处理后轮枝镰刀菌菌丝麦角甾醇、胞内甘油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电导率的变化,探究了其作用机制;同时评价了叶菌唑对田间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叶菌唑对35株轮枝镰刀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对轮枝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中:叶菌唑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05~0.02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12±0.006)μg/mL;EC50浓度的叶菌唑对轮枝镰刀菌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  相似文献   
243.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分离检测土壤中棉枯萎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植选2号。其成分为:KH_2PO_41g,MgSO_4·7H_2O 0.5g,K_2S_2O_50.2g,KCl0.6g,NH_4NO_3 0.5g,蛋白胨5g,山梨糖10g,蔗糖5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CNB 620mg,Oxgall1g,硫酸链霉素300mg,盐酸金霉素75mg。根据棉枯萎病在此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能较容易地识别和检测该病菌。  相似文献   
244.
玉米小斑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我国、菲律宾等地就已发现T型雄性不育细胞质严重感染玉米小斑病的现象。1970年美国由于大面积种植T胞质杂交种终于导致玉米小斑病大  相似文献   
245.
串珠镰刀菌和F.proliferatum是引起玉米穗腐和伏马镰孢菌素污染的主要病原菌,伏马镰孢菌素是影响动物和人体健康的真菌毒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两个玉米群体的伏马镰孢菌素含量、穗腐、开花时间的遗传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基因型相关和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246.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梅叶枯病菌(Phomopsis myricin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分生孢子器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和PD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谷氨酸和精氨酸对病菌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紫外光处理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值7~9;在相对湿度98%以上和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营养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47.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快速复壮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小斑病 (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引起该病的玉米小斑病菌 (Bipolarismaydis)存在T ,C ,O三个生理小种。其产生的Hm 毒素在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发现本实验室保存的C小种菌株无论是产孢量还是致病力方面 ,在PDA培养基上连续继代培养后 ,均存在退化现象。在此将介绍快速使C小种菌株复壮的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培养基的制备PDA培养基 :称去皮马铃薯 2 0 0g ,加水 10 0 0mL ,煮沸 2 0min ,过滤 ,加水…  相似文献   
248.
荔枝果皮褐变机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49.
玉米穗腐病导致产量损失的品种和气候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199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玉米穗腐病流行年份,抗病和感病玉米自交系的严量损失分别比常年高21%和35%。在气候因素中,日照时数对发病和产量损失影响较大。同一气候条件下感病系比抗病系产量损失大52%~82%。感病品种因穗腐病造成的玉水产量损失比不利的气候因素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50.
龙眼果实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和贮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龙眼果实采后易失水、果皮褐变和果实腐烂等品质劣变问题,研究了0.015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和低温贮藏对龙眼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可显著减少果实失重、果皮失水和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下降,抑制果皮褐变的发生。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结合(4±0.5)℃低温贮藏,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延缓龙眼果实衰老,抑制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减少龙眼果实的失重,保持较高的果肉营养成分,延长果实贮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