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5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1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一、蟾蜍的人工养殖 (一)养殖场地的建造蟾蜍作为两栖类,既具有与其他蛙类水陆两栖的共性,也具有其特殊性。蟾蜍离不开水域,但其成体则偏重于陆地生活,因此养殖场应该预留出一定的陆地面积,同时要注意保持湿度,经常往地面喷水,以避免蟾蜍过度  相似文献   
142.
犬的蟾蜍中毒,在兽医临床上时有发生,但一直未有可靠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对2例病犬临床症状观察、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3.
从1999年开始,国内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炒得十分火爆,甚至有人说一张蟾衣可卖几十元或上百元,几乎一夜之间可以靠几只蟾蜍成为富翁。我场养蟾蜍采天然蟾衣已有6年时间,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蟾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两栖爬行动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蟾蜍在我国有15种,常见的为中华蟾蜍、黑眶蟾蜍、花背蟾蜍等。全世界共有300余种。蟾蜍有类似蝎、蛇等生理性脱皮(又称衣、蜕)现象,但只是每种动物脱衣方式、周期及时间不同而已。由于蟾蜍有边脱衣边吃衣的习性,且又多为夜间脱衣,故很少有人看到,因此被蒙上一种神秘色彩。目前社会上有人用涂药或喷药方法去刺激其脱衣,这只能引起蟾蜍生理紊乱,反而脱不下衣来,即便脱下来,也是些碎衣,无药用价值。再说,这类药未经国家兽药检测部门批准,是不能上市销售的,更不可以让人们去服用含  相似文献   
144.
信息荟萃     
《农村新技术》2001,(9):60-61
  相似文献   
145.
一、普通常见疾病及防治⒈梅花斑疾病。此病在长江流域常发生在7月中旬。症状:黄鳝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黄色圆形斑块。防治方法:①饲养池内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哈蟆),可预防此病发生;②发病时,可用1 ̄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用多只),剥开头皮,系上绳子,在池中反复拖数次,l ̄2  相似文献   
146.
蒋建月 《农家科技》2006,(12):38-38
误区一、蟾蜍每年脱衣90张以上。有广告说蟾蜍每年可脱蟾衣90多张,平均每周脱2张衣,是不切合实际的,纯属误导宣传,不负责任。也有人说蟾蜍一年只脱衣2到3次,这也是不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之说,属道听途说的事。如果蟾蜍一年只脱2到3张蟾衣,它就长不大了,蟾蜍只有靠脱衣才能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47.
王志 《养蜂科技》2004,(2):26-27
蜜蜂敌害主要指捕食蜜蜂躯体或掠食蜂群内蜜、粉饲料,骚扰蜜蜂正常生活及毁坏蜂箱、巢脾的动物。常见的蜜蜂敌害主要有昆虫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其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对养蜂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8.
149.
配合饲料、变态素对蟾蜍蝌蚪变态的影响熊晓英(江西省水产科研所)近年来,牛蛙、美国青蛙得到广泛养殖。关于蛙类的繁殖、饲料、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都见过报导,但有关配合饲料,变态素对蝌蚪变态的影响还未见过报导,本试验将用特制的配合饲料,一定浓度的变态素来研...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测定中华蟾蜍胚后早期蝌蚪丁草胺染毒24~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观察丁草胺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处于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分别放入5个浓度梯度组和1个对照组染毒(n=20),求出24~96 h的LC50;然后取处于gosner20期的中华蟾蜍蝌蚪60~80只,分别依照其24 h-LC50的1/10、1/100和1/1 000浓度对蝌蚪进行染毒21 d,期间每隔3 d测量体长。[结果]中华蟾蜍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蝌蚪24~96 h的LC50分别为1.311、0.566、0.462、0.485 mg/L和1.842、0.886、0.553、0.496 mg/L。在丁草胺染毒的早期(3~9 d),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从12 d开始,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染毒浓度在染毒的早期对蝌蚪体长没有滞育作用;当染毒到12 d时,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蝌蚪的体长增长出现滞长,但染毒组各浓度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丁草胺对中华蟾蜍蝌蚪胚后早期生长具有一定的滞育作用,染毒时间较染毒浓度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