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72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9篇
  15篇
综合类   314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97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为了研究茵陈-大黄不同配比对绿原酸和蒽醌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二者最佳配伍比例,为开发含有“茵陈-大黄”的新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试验选用茵陈和大黄1∶1、1∶2和2∶1三个不同配伍比例,再按照大黄同时下、后下进行煎煮;选取部分水煎液分别按照醇沉浓度为70%和80%水煎醇沉方法制备绿原酸和蒽醌类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水煎液、醇沉浓度分别为70%与80%的上清液、沉淀中绿原酸及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茵陈、大黄配伍后绿原酸的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水煎法与水煎醇沉法的最佳配伍比例均为1∶1,提取出绿原酸含量为55.96 mg/mL;茵陈、大黄配伍后蒽醌类成分含量也有所提高,其中大黄酸含量提高最为显著,提取出大黄酸含量为20.83 mg/mL,且水煎法与水煎醇沉法的最佳配伍比例均为1∶2。茵陈、大黄配伍后绿原酸含量在配伍比例1∶1、蒽醌类成分在配伍比例1∶2时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02.
荧光标记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其在农用化合物创制领域的应用鲜见综述。基于近10 a国内外农用化合物创制领域的荧光标记技术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荧光标记技术中荧光染料的种类,综合介绍了荧光探针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在新型农用化合物创制领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分析了目前荧光标记技术在新型农用化合物创制领域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荧光标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03.
【目的】旨在探究染料木素对性成熟前小鼠卵巢卵泡发生动力学的影响,为畜牧生产尤其是种猪饲养过程豆粕型日粮的合理饲喂以及黄酮类替抗产品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40只21日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处以0.1 mL的溶剂(含5%DMSO的玉米油),试验组分别处以等体积不同浓度的染料木素(25 mg/kg、50 mg/kg和100 mg/kg),连续腹腔注射7 d。处理结束后,对部分小鼠进行PMSG-HCG促排并记录输卵管壶腹部的卵子数量,评估卵巢排卵潜能;剩余小鼠采集卵巢制成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统计分析卵巢内各级卵泡生长和闭锁状态。【结果】输卵管壶腹部成熟卵子数统计显示,染料木素处理组的卵子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50 mg/kg染料木素组卵子排出数量最多,且显著高于25 mg/kg和100 mg/kg剂量组(P<0.05),而25 mg/kg和100 mg/kg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卵泡计数结果显示,染料木素处理组生长卵泡总数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健康生长卵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闭锁生长卵泡则反之(P...  相似文献   
604.
为了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SV)进行准确定量检测,针对BRSV F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pMD19T-BRSV-gF重组质粒,以其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建立TB GreenⅡ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应用于临床BRSV检测。结果显示,针对BRSV F基因建立的TB GreenⅡ荧光定量PCR方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5 2;灵敏度高,BRSV最低检测限达3.9×101 copies/μL;特异性良好,可特异性检测出BRSV,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扩增呈阴性;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2%。对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对BRSV的阳性检出率(26%)明显优于常规PCR方法(14%)。结果表明针对BRSV F基因建立的TB GreenⅡ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适合BRSV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605.
以苏木为原料,纯水为溶剂,提取液吸光度值为指标,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技术探究苏木色素提取工艺,为其后续在木材染色中的研究应用提供依据。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比分析了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超声功率4个自变量对于苏木色素吸光度值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苏木色素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苏木色素提取的较佳工艺为提取温度70℃,料液比1∶50,提取时间50 min,超声功率为300 W,在此条件下,提取液在539 nm处的吸光度为3.725。苏木色素稳定性试验表明:苏木色素在酸性条件、常温避光条件下保存较为稳定,碱性及高温条件下易被氧化,光照会导致提取液褪色,pH值会影响提取液紫外-可见光谱,且伴随色光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6.
为探究含氧多环芳烃(oxyge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OPAHs)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特征,以9-芴酮和9,10-蒽醌为OPAHs模式物,建立了其在不同基质中的提取及测定方法,分析了其在土壤中30 d内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以甲醇-二氯甲烷(1∶1,V/V)溶液为萃取剂,采用超声-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测定土壤中的9-芴酮和9,10-蒽醌,回收率为102.4%~104.2%。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通过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相及生物有效态相(羟丙基-β-环糊精)中的9-芴酮和9,10-蒽醌,回收率分别为87.2%~87.8%和78.7%~86.3%。采用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这2种OPAHs在土壤中30 d内的形态分布,各形态9-芴酮和9,10-蒽醌含量之和的顺序为难解吸态>粗胡敏素结合态>干酪根结合态>生物有效态>胡敏酸结合态>富里酸结合态>矿物结合态。可提取态(生物有效态与难解吸态加和)为主要存在形态(58.0%),结合态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42.0%),有机质结合态较矿物结合态含量占比更高。土壤中9-芴酮和9,10-蒽醌在前15 d生物有效性降低较快,后15 d趋缓,9-芴酮较9,10-蒽醌生物有效性下降更快。  相似文献   
607.
通过研究大黄与栀子在不同配伍比例、不同提取方法下蒽醌和栀子苷成分含量的变化,明确配伍对中药物质基础的影响并筛选最佳的配伍比例。将大黄∶栀子分别按照1∶1、3∶4、4∶3的比例(大黄分为后下和不后下)制备常规煎煮液、水煎醇沉的上清液和沉淀,用HPLC法测定不同样品中栀子苷和蒽醌含量。结果显示,按单药煎煮含量折算后,水煎醇沉的沉淀中栀子苷含量以及煎煮液、水煎醇沉的上清液和沉淀中蒽醌含量均高于理论值;大黄∶栀子按照1∶1及4∶3比例、大黄后下煎煮液中总蒽醌含量分别高于同比例大黄不后下药液。表明大黄长时间加热降低了蒽醌成分含量,配伍后提高了蒽醌和栀子苷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608.
[目的]探究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为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1~4年的水稻白叶枯病叶,采用划线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平板分离,探索不同温度处理下病叶中白叶枯病菌的可培养情况。将带利福平抗性的白叶枯病菌PXO99A菌株剪叶接种感病水稻品种‘深两优871’,病叶剪成小段分别置于4、28和37℃下保存,每隔30 d取病叶小段,通过平板分离进行病原菌含量的测定。利用染色全细胞染料MicrolightTM Green JJ98 and JJ99以及染死细胞染料碘化丙啶(PI)对喷菌液中细胞的存活程度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的病叶都有明显的喷菌现象;只有从4℃保存(甚至保存4年)的样品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而保存在室温的样品上都不能分离到白叶枯病菌。从人工接种的保存在3个温度下的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可培养的PXO99A  相似文献   
609.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浙贝母蒽醌的超声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抑菌活性。在超声功率为100 W条件下,以浙贝母蒽醌提取率为响应值,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等单因素对其提取率的影响。经实验研究优化后得到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2 g/mL、提取时间22 min、乙醇浓度74%。此时,浙贝母蒽醌的提取率为0.1587%,与预测值相差极小,说明该工艺可行,可用于浙贝母蒽醌的提取。同时采用牛津杯法抑菌试验发现,浙贝母蒽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且随着浙贝母蒽醌浓度的增加,抑菌圈直径呈增大趋势;当浙贝母蒽醌溶液浓度为10 mg/mL时,对这两种菌的抑制效果最好,且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强于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