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1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篇 |
农学 | 203篇 |
基础科学 | 194篇 |
101篇 | |
综合类 | 813篇 |
农作物 | 147篇 |
水产渔业 | 6篇 |
畜牧兽医 | 82篇 |
园艺 | 62篇 |
植物保护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89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90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为了综合评价不同小麦材料的不同生育时期抗倒性,明确影响小麦倒伏的关键因素,以147份我国育成的主推小麦品种及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开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测定其10个倒伏性相关性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这些小麦材料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抗倒伏相关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气候因素间及生育时期间均存在显著的变异;在不同生育时期,性状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基部茎节壁厚度、实心度、茎秆强度对小麦的抗倒伏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茎节长度、髓腔直径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成分分析显示,茎秆强度是影响植株抗倒性的最关键性状。基于三个生育时期主成分的综合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显示,有70份材料的综合抗倒性优良,其中部分新育成小麦材料抗倒性表现优异,可作为小麦强秆抗倒改良育种资源使用。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主要发生在叶部,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出现退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的粉疱,即复孢子堆。复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斑,即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38.
39.
在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通过试验分析不同品种冬小麦茎秆含水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差异,探讨旱作条件下茎秆含水量与产量和WUE 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之间产量、WUE、植株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植株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小麦抽穗期茎秆含水量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但灌浆中期茎秆含水量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0.
不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基部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冬小麦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3个优质强筋冬小麦,研究了它们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条件下基部茎秆节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抗倒伏能力表现为:济麦20号>烟农19号>藁城8901;不同栽培密度和施氮量的差异对基部第2节间各性状的影响比第1节间大;栽培密度对冬小麦基部茎秆节间形态特点及抗折力均有显著的影响;施氮量对茎秆的抗折力影响显著;节间壁厚与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节间长度和茎粗与抗折力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