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98篇
基础科学   194篇
  117篇
综合类   928篇
农作物   155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170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试验以长谷4号、长生13和晋谷21为材料,在成熟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测定7个性状指标,分析其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倒伏指数均以黄熟期最大,乳熟期最小;从基部第2节间~第6节间,倒伏指数依次增加,抗倒伏性依次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第2节间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度和单株穗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单株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度呈正相关,与基部第2节间直径和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呈负相关,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倒伏指数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单株鲜重、重心高度、株高、基部第2节间直径、基部第2节间长度和单株穗鲜重。由研究结果可见,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和重心高度可作为评价谷子成熟期抗倒伏性的通用指标,对选育抗倒伏谷子新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乙矮合剂对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在大田条件下,玉米吉单209和郑单958拔节前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乙矮合剂,试验表明,乙矮合剂处理缩短了玉米穗下部节间的长度,降低了玉米的穗位高,降低了植株的重心,增加了基部节间的茎粗和茎秆密度,提高了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同时,乙矮合剂在控制玉米株型的基础上,保持了低密度(6万彬hm^2、7.5万彬hm^2、9万彬hm^2)条件下玉米的正常产量,提高了高密度(10.57万株/hm^2、127万株/hm^2)条件下玉米的穗行数和行粒数,显著提高了产量,使玉米子粒产量与茎秆质量得到了协同改善。  相似文献   
43.
植物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与其抗逆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的形态结构总是与环境相适应.环境逆境影响植物生长,并可引起植物形态结构的相应变化,如干旱胁迫下根的皮层层数减少,以缩短水分横向运输的距离;盐胁迫使根表皮和皮层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增加,可为渗透适应补充能量.高盐下,茎皮层细胞叶绿体内淀粉粒数目显著增多,体积增大,既缓解了能量的短缺,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又可提高渗透压,利于水分的吸收与保持.有些旱生植物的叶子上常有浓密的表皮毛或白色的蜡质,这可能与减低蒸腾作用和反射强光有关.本文概括了不同逆境下植物根、茎、叶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并对这些结构变化与植物抗逆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植物抗逆性机理研究和抗逆性品种培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4.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及产量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22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和产量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壁厚、抗折力、节间粗和单位节间干重与倒伏指数多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节的抗折力与节间粗、壁厚和单位节间干重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秆长和节间长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基部3个伸长节间的节间长度、壁厚、粗度和单位节间干重与千粒重多呈正相关,多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秆壁粗壮厚实可以孕育大穗,并适当控制株高,对高产抗倒品种的培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耐密型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丹玉405穗期不同遮荫条件下(S0,自然光照;S1,遮荫44%;S2,遮荫66%)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期遮荫后,两种类型玉米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升高;茎基部茎节单位长度、干重、穿刺强度、压碎强度、折断力度、产量和穗粒数均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且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下降幅度大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随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非耐密型玉米品种倒伏率明显高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非耐密型玉米品种较耐密型玉米品种对弱光反应敏感,千粒重和结实率下降是导致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产量大幅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扬麦16“灌浆快”与颖果显微结构和内源生长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麦16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具有灌浆速度快、粒重高等特点。为探明扬麦16"灌浆快"与颖果结构和内源生长素的关系,以宁麦13为对照,显微观察了扬麦16颖果维管束、胚乳细胞和传递细胞发育的变化特征,测定了千粒重和生长素含量。结果表明,扬麦16胚乳中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好,胚乳充实饱满,最终粒重高;灌浆过程中扬麦16颖果内源生长素水平高,促进了同化物向籽粒的调运和胚乳细胞的分裂;扬麦16颖果维管束发达,筛管面积大,韧皮部卸载能力强;扬麦16颖果传递细胞分化早,细胞壁内突结构发达,养分转运能力强。  相似文献   
47.
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明确兼顾节水高产抗倒的最佳灌水与施钾量组合,以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次数(不灌溉、灌拔节水、灌拔节水和扬花水)和4个施钾量(施K_2O0、75、150和225kg·hm~(-2))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增加,小麦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高,茎秆基部2个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直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显著增加。而茎秆壁仅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厚。小麦产量和3个产量构成因素也随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但4个施钾量之间的千粒重差异不显著,K225与K150之间的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抗倒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重心高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春季在拔节期和扬花期灌2次水,施K_2O 150kg·hm~(-2)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和钾肥高效,且茎秆抗倒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8.
小麦茎秆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QTL水平上研究茎秆实心度与强度的遗传关系及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为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利用普通小麦宁麦18与实秆小麦种质"武云实秆"的F2群体和F2:3家系,对小麦茎秆强度、实心度及影响实心度的相关性状包括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茎秆强度相关性状QTL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茎秆强度与厚径比、壁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髓腔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检测到与茎秆强度、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相关QTL共23个,分布在1B、3B、4A、4B、5A上,表型贡献率3.5%~44.0%。在染色体3B、4A和5A上的标记区间gwm547–gwm247、wmc718–wmc468和gwm156–gwm443均检测到贡献率很高的茎秆实心度相关QTL,说明在这3条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茎秆强度的主效QTL。用普通小麦宁麦13(N13)×武云实秆的24个F7家系检验分子标记gwm247的可靠性表明利用标记gwm247选育茎秆实心度优于宁麦13的概率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相关主效QTL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小麦茎秆强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烯效唑对甜高粱农艺性状及倒伏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甜杂3号为材料,株高达到40、80、120cm时,分别喷施600、800、1 000mg/L浓度的烯效唑水溶剂。结果表明:喷施烯效唑可以有效降低甜高粱株高,在株高为80~120cm期间,600~800mg/L烯效唑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甜高粱株高,而且并未因此而造成甜高粱鲜茎秆产量减少;在株高为80~120cm期间,800~1 000mg/L烯效唑处理茎粗较对照显著增加,但是在烯效唑处理浓度大于800mg/L后,处理茎粗增粗效应开始减弱;在株高为80~120cm期间处理时,甜高粱倒伏率较对照显著降低,株高达到120cm时,800和1 000mg/L烯效唑处理倒伏率较对照分别下降75.40%、83.02%。综合考虑,株高为120cm时喷施800mg/L烯效唑,甜高粱茎粗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抗倒伏性增加,产量稳定,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50.
为了探索利用茎秆直径微变化诊断玉米水分亏缺状况的最优指标,采用桶栽的方法,开展了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拔节期夏玉米茎秆直径微变化中的日最大收缩量(MDS)、日增长量(DI)和当日恢复时间(RT)3个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相对含水率之间相关关系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的MDS和DI受水分亏缺影响差异较为明显,RT对土壤相对含水率的响应较为一致;(2)玉米日最大收缩量MDS和日增长量DI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土壤相对含水率θ的相关系数较小;(3)恢复时间RT与土壤相对含水率θ的相关系数最高,且受水分亏缺处理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诊断玉米水分亏缺状况的较好指标。综上可知,与MDS和DI相比,RT更适合诊断夏玉米水分亏缺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