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6篇
  20篇
综合类   224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8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选用Cd低累积品种白梗尖叶苋菜(B)和高累积品种花红苋菜(H)2个苋菜品种,采用水培法分别研究了在缺Fe、缺Zn和盐胁迫3种处理条件下2个苋菜品种对矿质元素以及cd的累积特征,并通过测定2个品种不同处理根部IRT1(铁离子转运蛋白)的表达量,建立了缺Fe/Zn及盐胁迫下苋菜对Cd及矿质元素的吸收与IRT1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中2个苋菜品种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缺Fe以及缺Zn处理显著促进了2个苋菜品种对Cd以及矿质元素的累积,而盐胁迫显著抑制了苋菜对Cd的累积,同时促进了其对矿质元素的累积(P0.05)。不同处理下,Zn、Fe相关转运基因IRT1的表达差异显著,IRT1表达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植物对Cd、Fe、Zn、Mn、Mg等元素的吸收(P0.05)。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高积累型苋菜品种Tianxingmi与低积累型苋菜品种Zibeixian在Cd胁迫下Cd吸收转运特征差异性,揭示苋菜品种Tianxingmi高积累镉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添加代谢抑制剂来研究两品种苋菜根系吸收Cd的主要途径。分别在30 μmol/L CdCl2处理4 h、8 h、16 h、1 d和2 d采样测定,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ique,NMT),进行植物活体动态测试,调查、测量两品种苋菜根系Cd2+离子流特征,比较了两品种对代谢抑制剂的反应。【结果】在30 μmol/L CdCl2处理1 d后,Tianxingmi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90 g/plant,是Zibeixian生物量的二倍;Tianxingmi根、茎和叶中Cd浓度分别为609、254和62.3 mg/kg,分别是Zibeixian的1.4倍、1.9倍和1.6倍,地上部和全株的Cd累积量分别高达602.0、1308 μg/plant;Tianxingmi富集系数(BCF)与转运系数(TF)分别为Zibeixian的2.1倍和1.5倍,这些结果两品种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 0.05)。NMT技术测定两品种根系Cd2+离子流,通过扫描位点测定发现,距根尖0~300 μm范围内两品种苋菜根系Cd2+内流最强且差别最大,并在此做定点位点测定,发现Tianxingmi根系Cd2+内流是Zibeixian根系Cd2+内流的3.75倍,说明了两品种的富集特征与NMT结果一致。添加代谢抑制剂处理显著降低了高积累型Tianxingmi各器官中的Cd浓度,富集系数(BCF)与转运系数(TF),以及根系Cd2+内流(P < 0.05),主动吸收特征明显,而对低积累型Zibeixian的相关生理指标影响不大。【结论】两苋菜品种Cd吸收转运特征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Tianxingmi具有更强的Cd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与累积能力,并且根系对Cd的吸收与转运是主动需能的过程,共质体途径在Cd进入Tianxingmi根系并向地上部运输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大棚苋菜-丝瓜-芹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别介绍该栽培模式下大棚种植苋菜、丝瓜、芹菜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4.
介绍了大棚苋菜―丝瓜―芹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别介绍该栽培模式下大棚种植苋菜、丝瓜、芹菜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5.
融合杀虫基因对甘蔗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MAR序列介导转基因表达及融合杀虫基因,以期克服外源基因失活,增强抗虫基因表达能力,延缓昆虫抗性的发生,获得高抗虫转基因甘蔗植株.[方法]以甘蔗品种ROC25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芽苗分化和生根的Hyg抗性筛选试验.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含MAR序列介导融合杀虫基因(AVAc-CpTI)导入甘蔗基因组.[结果]愈伤组织增殖、出芽时Hyg的最佳筛选浓度为50 mg/L,生根时Hyg的最佳筛选浓度为30 mg/L.获得13个MAR序列介导转基因表达基因系,48株Southern杂交阳性甘蔗植株;获得8个无MAR序列介导转基因表达基因系,7株Southern杂交阳性甘蔗植株.MAR序列介导转基因表达使转化过程中转基因系的获得数量提高了62.5%.[结论]建立了ROC25的潮霉素抗性筛选体系;MAR序列介导融合杀虫基因进行甘蔗遗传转化,可提高甘蔗外源基因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66.
陈梅  安冰  唐运来 《作物研究》2012,26(5):512-517
苋菜、小麦和玉米用石英砂和Hoagland营养液进行盆栽培养,3叶期时,向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铯(0、0.5、1、5、10、20 mmol/L CsCI),在处理后第7、14、21、28天取样,分析3种植物对铯的吸收富集差异.结果表明:苋菜、小麦和玉米中铯含量均与处理浓度和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在20 mmol/L铯浓度下处理28 d后达到最大值;苋菜对铯的富集能力和富集系数远远高于小麦和玉米,在处理浓度小于1 mmol/L时,小麦和玉米对铯的吸收富集无显著差异,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麦对铯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玉米;苋菜、小麦和玉米的根、茎、叶对铯的吸收富集也存在显著差异,苋菜叶片是主要的富集器官,富集量表现为叶、茎、根依次减小,而小麦和玉米的根是主要富集器官,富集量表现为根、茎、叶依次减小;铯显著抑制苋菜、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发育,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生物量显著降低,根冠比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苋菜是一种铯富集能力强的具有较高潜在应用价值的铯污染修复植物,而小麦和玉米是铯低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67.
苋菜培养细胞中角鲨烯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苋菜培养细胞中角鲨烯提取与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以苋菜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用皂化和不同有机溶剂浸泡的方法提取苋菜愈伤细胞中角鲨烯,并用HLPC测定其含量。[结果]用皂化法提取苋菜愈伤细胞的角鲨烯含量高于用有机溶剂浸泡方法提取的含量。苋菜愈伤细胞提取的角鲨烯在HLPC上与标准品出峰时间一致,而且该峰与其他峰有很好的分离。[结论]皂化法是提取苋菜愈伤细胞中角鲨烯较好的方法。用HLPC测定苋菜愈伤细胞中角鲨烯含量可行。  相似文献   
68.
苋菜在浙江上臭地区是一种野菜,无论是荒地、林边还是路旁,都能见到苋菜的身影。苋菜是苋科植物,按颜色分为红苋、紫苋和绿苋。现在,当地的农民把野生苋菜当成了宝贝,还搞起了规模种植。因为通过简单地分解销售,竟然能多赚一两倍。一个普通种植户年净盈利可达2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69.
赵天俊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8-18,21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氟磺胺草醚对野苋菜和灰绿黎的杀草活性。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对野苋菜和灰绿黎的EC50值分为200.282 8 mg/L和233.529 8 mg/L,氟磺胺草醚对野苋菜和灰绿黎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0.
武汉市有7个郊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几大蔬菜板块,我们对各板块基地蔬菜种植模式进行了调查。现首先将武汉市新洲区双柳0.67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早春苋菜-春豇豆(黄瓜)~夏豇豆-秋延后茄果类栽培模式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