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1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林业   308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16篇
  862篇
综合类   48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刚  杨明义  刘普灵  田均良 《核农学报》2007,21(1):101-105,16
随着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应用的深入,土壤侵蚀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近十年来137Cs2、10Pbex7、Be、复合示踪及REE-INAA示踪等几种主要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速率、泥沙沉积速率、泥沙来源和坡面侵蚀过程等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2.
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土壤C,N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沙丘不同坡位土壤碳氮的分布特征,旨在探索沙丘不同坡位植被演替机制。[方法]选取高于5m的半固定沙丘,沿主要风向于坡底、坡中、坡顶和背风坡设置样点,对土壤容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总氮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碳氮比、碳氮密度和碳氮储量。[结果](1)不同坡位土壤碳含量均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主要变异层发生在0—40cm层。不同坡位土壤碳含量在30—40cm层和60—100cm层存在差异。(2)氮含量与容重在不同坡位和不同深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碳氮比在坡底和坡顶存在显著的垂直差异性,背风坡60—100cm层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其它坡位。(3)各坡位土壤碳密度随深度增加显著下降。30—40cm层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的坡位差异,而土壤氮密度的垂直差异和坡位间差异均不显著。(4)半固定沙丘土壤碳氮储量分别为716.89和94.14kg/m2,不同坡位差异性不显著;碳储量的构成在4种坡位差异较大,而各坡位不同深度土壤氮储量对总储量的贡献差异较小。[结论]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土壤碳氮含量与密度不同坡位的差异较小,同时各坡位的碳氮均存在显著的垂直差异性,尤其在30—40cm层,变异程度较大,这可能与该层植物根系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73.
坡面径流泥沙计算中需解决的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特点,特别是坡面水蚀动力过程的研究需要,对以往传统的坡面径流泥沙计算方法进行的分析发现,传统的计算方法误将土壤中的孔隙水当作坡面径流,从而导致误将坡面的侵蚀对象及搬运物当作坡面的侵蚀动力,为进一步分析坡面水蚀动力机制带来了困难。在上述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坡面径流泥沙的计算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计算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误差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土壤容重为1.2t/m3时,若含沙量达300kg/m3,径流量计算误差大于20%,含沙量计算误差接近20%。  相似文献   
74.
坡面水蚀过程的力能体系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作用于水蚀过程中力能变化的分析,重点描述了雨滴击溅力、坡面径流力、土粒黏结力、地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作用过程和主要影响因子,对于表达式中各参数,设计出确定其数值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75.
截至2006年8月14日,连续的高温干旱使四川达州所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201万人、24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市农作物受灾593.63万亩(15亩=1hm^2,下同),成灾342.565万亩,绝收68.31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3.076亿元。灾情发生后,水保部门迅速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治理区,指导群众抗旱,并对兴建的蓄水池及坡面水系工程进行巡查。调查发现,水土保持工程起到了明显的减灾作用。如万源市荆桥铺小流域和黄溪河小流域的水保工程在这次特大旱灾中,不但解决了当地300多人的饮水问题,还保证了部分牲畜用水和近百亩农田的抗旱保苗。再如达县的管村、金檀等治理区兴建的蓄水池也发挥了重要的抗旱保苗作用。  相似文献   
76.
不同雨强及坡度对华南红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雨强及坡度对华南红壤侵蚀过程的影响,为认识红壤侵蚀过程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坡度对华南红壤坡面降雨产流过程和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1)相同坡度条件下,坡面径流量、侵蚀产沙量均随着雨强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相同雨强下,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变化比较复杂;(2)雨强和坡度共同影响着坡面产沙过程,当雨强小于等于180mm/h时,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在240mm/h出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5°附近出现临界坡度。在降雨初期,径流率表现为波动增加过程,15min后趋于平稳,一直持续到降雨结束,其中雨强为240,180mm/h时波动较为剧烈,而产沙率呈现急剧而短暂的上升后迅速下降,在大雨强、陡斜坡条件下此现象尤为明显;(3)坡面径流平均流速与单宽流量、坡度比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流速与径流量、侵蚀产沙量有着类似的变化规律。[结论]红壤侵蚀过程中雨强为主要影响因素,坡面流速可作为表征红壤坡面侵蚀特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7.
脂松幼林生长和立地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松是北美东北部地区优良造林树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材质优良的特点。文章对东北林业大学尖砬沟实验林场2004年营造的脂松人工林进行一次早春调查,旨在了解脂松生长与立地条件的关系。依据坡位不同把立地划分为三个类型,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每个类型设3块临时标准地(20×20 m),其中中坡位又分为缓坡和凹地。调查幼树各项生长指标,包括苗高、地径、2004、2005年高生长,苗木的存活率。每个临时标准地取代表性幼树3株,测量幼树不同部分的生物量,根系各级的生物量。调查结果证明脂松生长不适宜在含水率过高或过低的地方生长。  相似文献   
78.
为探讨煤矿区次生裸坡的稳定性,采用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抗冲系数分析方法,对阜新孙家湾煤矸石山的6个典型坡面的表层土壤进行了抗冲性试验。结果表明,矿区次生裸坡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抗冲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且均存在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土壤冲刷过程中,初始径流含沙量均较大,之后呈规律性骤减,并逐渐趋于稳定。与对照样地相比,矿区次生裸坡的总径流含沙量虽少,但衰减速度较快,至冲刷第2min后基本趋于稳定。不同样地径流含沙量与时间之间显著服从于幂函数关系土壤抗冲系数的变化是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缓慢后快速增大趋势,且前10min的抗冲系数表现为:矿区次生裸坡>对照样地。不同样地的土壤抗冲系数与时间之间显著服从于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9.
基于有限元技术,建立了关地沟4号坝上游典型坡沟系统的概化模型,结果发现随淤地坝坝地的淤高,坡沟系统的稳定性和滑塌量分别增强和减少,其随坝地淤高的变化分别满足二项式和直线规律;通过软件模拟计算,结果发现在坡沟系统重力侵蚀中,随着淤地坝的淤高,峁坡和沟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之比基本为1:50;峁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占总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的2%,而沟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占总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的98%,沟坡重力侵蚀是沟道泥沙的主要来源。该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沟道重力侵蚀的预报和侵蚀量的评估提供重要参数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横坡和顺坡耕作对紫色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径流小区试验,分析探讨了紫色土横坡和顺坡两种耕作模式下表层(0~2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特征,为紫色土区坡耕地的有效改造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横坡耕作下土壤水稳性指数K值比顺坡耕作高38.99%,而土壤分散性D值为顺坡耕作的1.64倍,横坡耕作抗蚀性大于顺坡耕作。横坡耕作>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顺坡耕作增加3.62%,>5 mm、5~3 mm、3~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横坡耕作均高于顺坡耕作,横坡耕作显著提高>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横坡耕作下团聚体结构体破坏率较顺坡耕作减少3.0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为顺坡耕作的1.39倍。2种耕作模式下0.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最高,>0.25 mm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百分数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均在0.5~0.25 mm粒级下达到最小。横坡和顺坡耕作模式下2~1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横坡耕作较顺坡耕作能够显著增加紫色土>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且对有机碳的固持作用更好,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