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283篇
农学   205篇
基础科学   38篇
  69篇
综合类   1236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453篇
园艺   497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建立茶用菊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方法,了解茶用菊种质资源对枯萎病抗性的差异,筛选抗性种质用于抗病育种,本研究以茶用菊为试验材料,通过枯萎病病原菌分离、形态学和真菌18S rDNA/ITS鉴定和致病力研究,开展茶用菊资源苗期枯萎病人工接种鉴定,并筛选优异抗病种质。结果表明,从发病的福白菊植株上分离到M15和M16 2株枯萎病病原菌菌株,经鉴定,这2株菌株均属于尖孢镰刀菌,致病力检测发现M15为强致病力菌株。通过枯萎病抗性鉴定,筛选到七月白1份高抗品种,杭白菊、苏菊7号等9份抗病品种,滁菊、亳菊等17份中抗品种,福白菊、苏菊6号等3份感病品种以及皇菊1份高感品种。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的茶用菊品种抗枯萎病的鉴定方法,为茶用菊抗枯萎病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选用3种不同浓度的施田朴、仲丁灵及乙草胺苗前除草剂,分别对百日草和硫华菊进行除草剂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乙草胺对百日草和硫华菊的出苗及幼苗生长造成明显的药害;百日草比硫华菊对施田朴及仲丁灵的耐受性要低;浓度为3.5 mL·L-1的仲丁灵对百日草和硫华菊幼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3.
间作模式是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边修复边生产的重要措施。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翅果菊)与能源植物(皇草、甜高粱)间作对Cd、Pb、Zn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土壤有机质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提高土壤中有效态Cd、Pb、Zn含量。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少花龙葵和翅果菊的生物量,而显著降低了两能源植物生物量。所有处理中,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皇草地上部Cd和Zn含量,翅果菊与皇草间作显著提高了两植物地上部Cd和Zn含量。此外,翅果菊与皇草间作显著增加了单株植物地上部Cd和Zn的累积。单盆中Cd和Zn累积量最大的是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处理(Cd为397.65μg·盆~(-1),Zn为4 169.42μg·盆~(-1)),其次为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对Pb累积量最大(Pb为158.28μg·盆~(-1)),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对Pb累积量为98.17μg·盆~(-1)。研究表明,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和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可以显著提高Cd、Pb、Zn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04.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料聚为一类;野菊与菊花腩、异色菊与甘菊、龙脑菊与那贺川野菊两两间形态相似;毛华菊与日本野生菊属植物有较近亲缘关系,日本野生菊属植物较我国野生菊属植物进化;亚菊属矶菊与纪伊潮菊间形态相似,且与菊属植物形态相近,表明两属间有很近亲缘关系.本研究的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涉及的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菊属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适无机盐为KH2PO 4和MgSO4·7H2O。最佳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20 g,酵母膏1 g,MgSO4·7H2O 15 g, KH2PO4 1 g,去皮马铃薯200 g,琼脂20 g,H2O 1 L。  相似文献   
106.
大白菜带柄子叶离体不定芽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普通大白菜品种秋早55和彩色大白菜材料06J28的带柄子叶为试验材料,对离体带柄子叶不定芽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带柄子叶离体培养过程中,培养2~3 d,子叶柄切口端皮层及维管束薄壁细胞开始启动,细胞迅速分裂形成分生细胞团,秋早55和06J28分别在培养5 d、6 d时出现明显芽原基,不定芽的产生方式为直接出芽,在秋早55中还观察到有个别芽再生发生于愈伤组织内部,为内起源。  相似文献   
107.
以肿节石斛( Dendrobium pendulum)、尖刀唇石斛( D.heterocarpum)和报春石斛( D.primulinum)的无菌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研究不定芽诱导、生根和炼苗移栽等技术,筛选出各培养阶段的适宜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建立3种石斛兰离体快繁体系。结果表明:适合肿节石斛和报春石斛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1/2MS+6-BA 0.5 mg· L-1+NAA 0.1 mg· L-1+椰乳100 mL· L-1,诱导率分别为93.75%和90.00%;适合尖刀唇石斛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1/2MS+6-BA 0.25 mg· L-1+NAA 0.1 mg· L-1+椰乳100 mL· L-1,诱导率达到95.00%。适合肿节石斛和尖刀唇石斛生根的培养基为MS+NAA 0.5 mg· L-1+香蕉泥100 g· L-1,适合报春石斛生根的培养基为MS+NAA 0.75 mg· L-1+土豆泥100 g· L-1,生根诱导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08.
切花菊冷棚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解决连作切花菊带来的危害,以切花菊品种神马和优香为试验材料,在冷棚种植条件下,对不同栽培模式获得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冷棚采用两茬切花栽培模式,上茬选择夏菊品种优香进行出口生产,下茬选择秋菊品种神马进行内销生产可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为求得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将菜-花2茬栽培模式与2茬切花模式轮用,利用蔬菜与切花菊进行倒茬,达到改良土壤,避免重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基于ISSR标记的大菊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大菊品种数量众多,形态繁杂。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瓣类大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菊花品种分类和品种演化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方法】选取涵盖大菊品种5个瓣类的150个品种,采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从50对引物中筛选出的10对引物共检测到清晰可重复的22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20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96.0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485和0.5154;5个瓣类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都比较高,其中平瓣类最高(PPB=95.20%),桂瓣类(PPB=86.90%)和匙瓣类(PPB=89.52%)最低;瓣类类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不同花型内品种间的变异。在瓣类的UPGMA聚类中,聚类结果与瓣类形态差异显著相关。【结论】ISSR可以有效揭示大菊品种瓣类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品种演化和分类鉴定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0.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对外来入侵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A.Gray)的根、茎、叶水浸液对玉米、水稻、油菜、豌豆、绿豆5种植物的化感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肿柄菊根、茎、叶的各个质量浓度对豌豆、绿豆2种植物的发芽率没有影响,对玉米、油菜、水稻3种植物的萌发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料液比1g:5mL的叶水浸液对玉米、油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肿柄菊各质量浓度的根、茎对绿豆根长、芽长均有促进作用,1:10的肿柄菊根和茎水浸液对绿豆芽长的生长促进作用较强.叶水浸液质量浓度在1:5、2.5%时,对受体植物抑制作用最强.说明肿柄菊根、茎、叶水浸液对不同受体植物或对同一种受体植物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