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9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林业   357篇
农学   217篇
基础科学   279篇
  517篇
综合类   1881篇
农作物   132篇
水产渔业   162篇
畜牧兽医   566篇
园艺   137篇
植物保护   102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聚孢霉属真菌是一类具有丰富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的生物类群,广泛分布于多种环境条件中,尤其是在土壤中。聚孢霉属真菌有着巨大的生防潜力,可通过拮抗、重寄生、促生以及诱导植物抗性等多种机制防控植物病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聚孢霉属真菌的系统分类学进展,并对聚孢霉-植物病原菌以及聚孢霉-植物寄主之间的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随后对聚孢霉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从聚孢霉属真菌中挖掘具有优良生防特性的菌株,将推动其在农业应用上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对食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探究其耗水规律,筛选适宜的灌溉制度,设定5个不同的灌水定额,分别为300、375、450、525、600 m~3·hm~(-2),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对食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耗水指标影响的同时,为弥补大田试验分析直观性不足,在生长、果实品质、产量和耗水等指标的基础上,利用MAGA-PPC模型综合且客观评价了田间试验结果。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定额影响食葵耗水规律,食葵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数和作物系数随着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大,525~600 m~3·hm~(-2)灌水定额下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数和作物系数最大。在现蕾期和成熟初期,525~600 m~3·hm~(-2)灌水定额对食葵耗水量、耗水强度和作物系数影响更大。300 m~3·hm~(-2)灌水定额下食葵耗水量先呈现出减少趋势现象。食葵盘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大,525 m~3·hm~(-2)灌水定额下产量最大(4 781.86 kg·hm~(-2)),且水分利用效率较大(14.37 kg·mm~(-1)·hm~(-2)),525 m~3·hm~(-2)灌水定额更适合当地食葵农田灌溉。MAGA-PPC模型评价结果表明,525 m~3·hm~(-2)灌水定额有利于北疆地区食葵节水增产。综上表明,建议保证食葵现蕾期和成熟初期给水量充足,选用525 m~3·hm~(-2)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三色堇(Viola×wittrockiana)缺乏共显性DNA标记的问题,利用MISA软件对其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67 576条unigene进行筛选,共检测出23 791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14.20%,平均分布距离为6.75 kb。SSR位点中主导类型为三核苷酸重复,占总SSR的28.31%;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占总SSR的12.86%。AG/CT与GAA/TTC分别是二核苷酸与三核苷酸的优势重复基元,分别占总SSR重复类型的4.01%和1.85%。利用Primer 3共设计出6 863对SSR引物。随机选择3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其中18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可重复条带,并在42份三色堇资源中表现多态性。基于扩增的多态性SSR信息,42份三色堇种质资源的聚类结果与其遗传背景基本一致。本研究中获得的18对SSR引物可为三色堇遗传图谱构建、功能基因定位等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94.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合理评价对政府制定政策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从基础设施、需求水平、运作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四个维度建立了冷链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用基于中心点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与自治区(港澳台除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我国东部地区的10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东北地区的1个省份均处于“优”、“良”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的4省份、西部地区的6省份以及东北地区的2省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的2省份以及西部地区的6省份处于“差”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95.
基于K-means聚类的猕猴桃花朵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猕猴桃授粉机器人的研究,由于缺少猕猴桃花朵识别方法,现有授粉机器人自动化程度低。为此,提出基于K-means聚类的猕猴桃花朵识别方法。首先,原图像通过K-means聚类分割,得到包含花蕊图像在内的4个类别图像;然后,由经过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对这4个类别图像进行分类,自动选出花蕊图像;再通过形态学运算对花蕊图像进行去噪,计算余下各个区域形心,找到各花朵在图像中位置并标出,最终完成猕猴桃花朵识别。该算法识别成功率为92.5%,满足现有授粉机器人要求,利于提高其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996.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用无人机远程监控系统数据监测的精准性,引入基于网格与密度的聚类算法对其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农用无人机作业特点,以监控系统数据技术特征为切入点,融入聚类算法模型进而形成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流标准传递途径,设计整体监控系统组件与程序并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算法控制的无人机远程监控系统机体往返距离和往返时间较长,航线轨迹偏离为0.44m,而聚类算法监控下的机体航线轨迹偏离可缩小至0.17m。聚类算法在数据计算精度、信息获取时限、状态反馈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越性,大大降低了数据传输误分率。该远程监控系统界面更加人性化,可实时准确显示飞行速度与航角等信息,为操作者灵活操纵无人机提供便利,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7.
998.
水平翻耕措施对覆膜滴灌土壤水盐分布调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水平翻耕措施对覆膜滴灌土壤水盐分布的调控效果,于2016—2017年和2019年分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及库尔勒进行室内土槽试验和田间试验,对应用覆膜滴灌技术的土壤分别进行水平翻耕(T)与免耕(NT)处理,室内土槽试验主要研究翻耕措施对土壤水盐分布的调控机理,田间试验主要进行生产验证,以此分析水平翻耕措施对膜外土壤盐分的改良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水平翻耕可提高膜内耕层土壤的蓄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平渗吸能力及垂直扩散能力,翻耕处理的膜内耕层土壤平均含水率比免耕处理高3. 66个百分点,耕层以下土壤的平均含水率比免耕处理低4. 13个百分点;水平翻耕处理下的膜内土壤盐分分布受水分淋洗作用影响较大,而膜外土壤盐分分布主要受翻耕的影响,其膜内下层土壤总积盐率是免耕处理的1. 23倍,膜外土壤平均脱盐区范围比免耕处理深25 cm;首次翻耕对膜外土壤脱盐效果最明显,春耕可使膜内、外土壤盐分分布均匀度提高,翻耕处理的棉花总出苗率及总有效株占比率分别比免耕处理高23. 62、25. 19个百分点。覆膜滴灌条件下,滴灌淋洗和水平机械翻耕相结合相当于综合利用水利改良与客土改良治理土壤盐碱化,最终使覆膜滴灌技术产生的盐分空间分布由早期的"膜外表聚型"逐渐向后期的"膜内底聚型"转变。研究结果可为解决膜下滴灌条件下膜外土壤盐分表聚问题提供思路,同时也可为滴灌条件下翻耕措施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崇明岛土壤资源评价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上海市崇明岛资源调查结果,首先选择了土壤质量等级,土壤限制型为评价系统。其次,综合考虑崇明岛的实际情况和演变趋势,同时,在上海市土壤资源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崇明岛土壤资源评价标准和评价因素权重。最后,采用了模糊聚类的方法,对崇明岛的土壤资源进行了分等划级,当λ=0.7797时,可把崇明岛土壤资源划分为4个土壤质量等级和7个限制型,分析和评论了模糊聚类的结果。揭示了崇明岛土壤质量的递变规律,并指出了加速土壤正向演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对三个致病性不同的木麻黄青枯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E.F.Smith产生的胞外酶活性测定显示,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酶)活性在各菌株之间无明显差别,但纤维素酶活性差别明显,并随菌株的致病性上升而增加,菌株致病性与酶活性具有高度正相关(r=0.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