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65篇 |
水产渔业 | 156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 (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每30 d取样矢耳石进行观察,发现4个月后实验鱼生长良好,且耳石荧光信号仍可清晰检测到,表明ALC在半滑舌鳎矢耳石上形成的荧光标记可长期存续,标记效果好.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大规模标志放流及早期生活史研究提供群体身份识别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2.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鉴别特征,比较分析了大黄鱼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形态性状、鳞片与矢耳石轮纹特征差异。形态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养殖群体的肥满度(Fatness)、体高(BH)/体长(BL)、体厚(BT)/体长(BL)和尾柄高(CPH)/尾长(TL)比值显著大于野生群体(P0.01),野生群体躯干长(TL)/体长(BL)比值大于养殖群体(P0.05),养殖群体在体型上出现偏短、粗现象。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在鳞片轮纹特征上无显著差异,部分个体鳞片上观察到有年轮和副轮分布。野生群体耳石轮纹较为致密,明暗带间隔不均,耳石中心核及周围区域为深黄色,年龄组成复杂,有0~2个年轮;养殖群体耳石轮纹较稀疏,明暗带间隔均匀,耳石中心核及周围区域较透明,观察到有1个年轮。这些差异间接反映了两个群体在生活环境条件、食物饵料供给方面的差异,可作为大黄鱼群体鉴定与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3.
2017年1—12月逐月采集锦江河中野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标本138尾,取微耳石,在60℃的烘箱中烘烤24h;取体前端5~7枚脊椎骨,煮沸3min,自然晾干。采用直线、幂函数、多项回归方程中最高相关系数的拟合公式和Kolmogrov-Smimow双样本验证估算年龄与计数年龄间的相同性,研究耳石重量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耳石重量与年龄成正相关,不同年龄组间耳石重量差异显著(P<0.05);耳石重量的频率分布能分离体长相近而年龄不相同的个体,与耳石磨片的年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即耳石重量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显著相关(P<0.05)。因此,耳石重量可直接确定锦江河黄颡鱼的年龄或作为验证根据耳石的钙化构造来判定年龄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204.
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材料。根据2018年厄尔尼诺发生期冬季(12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海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30尾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样本,首次对厄尔尼诺发生期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外形生长特征进行了报道。结果表明,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具有宽大的背区、侧区和翼区,以及较狭长的吻区。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可以作为描述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外形生长特征的表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各外形表征参数与胴长、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表明,TSL、LDL、MW与胴长、体质量的生长关系适用幂函数生长模型表示,WL与胴长、体质量的生长关系适用线性生长模型表示。随着太平洋褶柔鱼个体逐渐生长,其耳石整体外形轮廓的绝对尺寸生长逐渐减缓,但耳石整体外部轮廓的相对尺寸基本维持原状。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耳石研究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活史过程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异常气候事件对头足类硬组织生长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5.
随着十年禁捕政策的实施,长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已日益凸显,一些传统栖息地被发现重新有了刀鲚的分布。湖南湘江水域曾是洞庭湖水系内刀鲚的主要分布水域之一,但洄游型刀鲚长期被认为在该水域已绝迹。近期笔者对2023年6月13日采集自湖南湘江湘阴段的1尾刀鲚标本进行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以验证其所属的生态类型。结果发现,该个体耳石锶钙比生境特征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既有对应于淡水生境的SI(1.37±0.60)、SIII(2.80±0.16)和SV(2.47±0.62)阶段,也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的SII(5.50±1.10)、SIV (4.52±0.94)阶段。此外SII阶段有部分锶钙比高于7,说明该个体还进入过海水栖息。锶含量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自核心至边缘亦依次呈现蓝色、黄绿色、蓝色、黄绿色以及蓝色的不同盐度生境变化的“分色图谱”特征。上述结果确证了所研究个体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型刀鲚。这也首次客观证实了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后,洄游型刀鲚不仅能够重新自海区经长江进洞庭湖,而且更能自湖上溯至湘江水域。为保护洞庭湖内及各支流洄游型刀鲚资源,同时也为持久守护长江十年禁捕的成效,亟需开展洞庭湖及各支流内洄游性刀鲚... 相似文献
206.
个体差异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耳石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2007-2008年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海域采集的560对阿根廷滑柔鱼耳石样本,以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背区长(DDL)、背侧区长(DLL)、侧区长(LDL)、吻侧区长(RLL)、吻宽(RW)、吻区长(RL)、翼区长(WL)和翼区宽(WW)作为耳石各区生长指标,以耳石MW与TSL之比、RW与RL之比、WW与WL之比作为表征耳石外形变化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显著差多重比较法(LSD)研究性别、性腺成熟度和不同胴长等个体差异对耳石各区生长和外形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间TSL、MW、DLL、DDL、RLL、RL、WL和WW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样本内不同性腺成熟度、不同胴长范围间TSL、MW、DLL、LDL、WL和WW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W/TSL、RW/RL和WW/WL的变化在不同性别、不同性腺成熟度和不同胴长范围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胴长组301~350 mm可能是耳石各区生长的拐点区。 相似文献
207.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存储了大量微化学信息,能够反映其栖息环境变化,是研究头足类生活史的重要材料。本文根据2017年3月—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南沙群岛海域采集的1002尾鸢乌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ICP-MS)分析了17枚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的鸢乌贼耳石主要由56种微量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依次为钙(Ca)、锶(Sr)、钠(Na)、磷(P)、硅(Si)、钾(K)、镁(Mg)、铁(Fe)、钡(Ba)和硼(B)。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间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孵化期的群体间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耳石部位间Si、K、Fe无显著性差异,而Ca、Sr、Na、P、Mg、Ba、B则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8.
209.
对来自9个采样点的鲌属(Culter)翘嘴鲌(C.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达氏鲌(C.dabryi)和近红鲌属(Ancherythroculter)黑尾近红鲌(A.nigrocauda)共810尾个体星耳石的8个特征值进行形态度量,运用Statistica软件作鲌类鱼体生长与耳石生长的回归分析、形态特征值及6个形态因子和6个形态指数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4种鲌耳石形态存在极显著差异。(2)幂函数回归方程相对于直线回归方程能更好地表述鲌体生长及耳石生长关系;鲌类体质量与耳石质量、体长与耳石直径的回归方程近于线性回归关系,体质量与耳石直径、与体长回归方程幂值分别近于3.5、3,而耳石质量与耳石直径回归方程幂值近于2。耳石质量增长速度与体质量增长速度相近,但耳石质量相对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较体质量相对体长或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要慢。(3)鲌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函数分析判别正确率达71.11%,对识别影响较大的特征值为耳石宽、耳石面积、耳石长、基叶长等;通过4种鲌耳石形态因子和形态指数的主成分分析,对识别影响较大的形态因子为F2、F1、F6、F5和形态指数为形态系数、充实度、椭圆率等。(4)采用鲌类群体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均能较好地区分翘嘴鲌3个长江群体(太湖、鄱阳湖、丹江口水库)与漓江群体、蒙古鲌鄱阳湖5个群体(新妙湖、南北港、青岚湖、庐山西海、章江),其群体聚类距离与群体间的地理距离相关联。本研究结果说明,星耳石形态度量分析能为鲌类物种或群体间关联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0.
为研究多种形态学技术对南极冰鱼耳石的种群分类效果,利用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和南极小带腭鱼(Cryodraco antarcticus)样本,对描述耳石的5种基础形态学参数进行分析并转换为7种形状指标,比较分析了两种冰鱼间的耳石形态学差异,再利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法和随机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