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44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1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6篇 |
农学 | 197篇 |
基础科学 | 20篇 |
47篇 | |
综合类 | 1352篇 |
农作物 | 116篇 |
水产渔业 | 78篇 |
畜牧兽医 | 997篇 |
园艺 | 102篇 |
植物保护 | 3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16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133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225篇 |
2013年 | 202篇 |
2012年 | 231篇 |
2011年 | 218篇 |
2010年 | 209篇 |
2009年 | 175篇 |
2008年 | 187篇 |
2007年 | 143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机选取某奶牛场10头患临床酮病乳牛和10头同期健康对照组乳牛,检测了2组乳牛血液10项指标,阐明了酮病对泌乳早期乳牛体内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酮病乳牛血糖浓度极显著降低(P〈O.01),血浆NEFA和BHBA的浓度明显增高(P〈O.01);酮病乳牛血浆Ins、LP、NPY、E2的浓度和Ins/Gn比值均明显降低(P〈O.05),而血浆Gn浓度未明显升高,P4未明显降低(P〉0.05)。表明,酮病乳牛体内某些激素协调作用紊乱会妨碍酮病乳牛能量负平衡的缓解,并将对产后生殖机能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2.
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玉米中的可利用糖含量以确定试验测定的最佳条件,并以此条件为对照测定天然鸽乳中可利用糖含量.玉米及天然鸽乳可利用糖溶液经乙醚去脂,高峰氏糖化酶水解,乙醇提取,饱和乙酸铅脱色后制得.结果表明,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测定量在0.1~0.6 mg/mL的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6771x 0.0737,相关系数R=0.9987.测定不同的天然鸽乳样品,试验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其可利用糖含量,0~3日龄天然鸽乳为7.45%~7.64%,4~6日龄天然鸽乳为32.08~60.28 %. 相似文献
73.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肤康安洗液中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分析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30nm。结果:丁香酚和三白草酮分别在0.6192-9.2887μg(R2=0.9998)、0—3.2040lug(r2=0.100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55%、98.92%,RSD分别为l。27%、1.03%(n=6)。结论:肤康安洗液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肤康安洗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4.
脑多头蚴病又称脑包虫病,该病分布广,呈地方流行性,用硫苯咪唑、阿苯哒唑、吡喹酮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摘除是唯一根治的方法。2005年9月,笔者收治了一例以转圈为主要症状的波尔山羊脑包虫病,用圆锯锯开颅骨后,发现虫体紧贴硬脑膜下方,经吸出囊液后摘除,当场恢复正常运动,效 相似文献
75.
76.
<正>酮病是由于糖不足及其代谢障碍所致体脂大量分解及脂肪酸氧化不全,产生大量酮体堆积,从而呈现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酮乳,并有呼气、尿、奶排出似烂水果味为特征的疾病,间有神经症状。各胎次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发病最多,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三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高产牛多于低产牛。 相似文献
77.
建立测定大鼠排泄物中紫菀酮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并进行大鼠灌胃给药后的排泄研究。6只大鼠灌胃给药后,按设定时间收集尿液,粪便和胆汁样品,以HPLC-UV法测定样品中紫菀酮含量,以乙腈-0.05%磷酸水(98∶2)为流动相。结果发现灌胃给药之后72 h,原型药物主要由粪样中排出,胆汁中没有检测到紫菀酮;紫菀酮在尿液、粪样和胆汁中的标准曲线分别为Y=20.96X-0.095,Y=6 690.5X-382.3和Y=6 837.7X-32.95,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0,回收率大于69.3%,精密度小于13.8%。结论: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可用于排泄物中紫菀酮浓度的测定。大鼠灌胃给予紫菀酮后,药物原型主要从粪便中排出,排出时间主要集中在给药后6~12 h。 相似文献
78.
14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肌肉注射复合麻醉剂(XFM)0.15mL/kg,并在注药前及注药后5、10、30、45、60、80、100、120min进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监测并同步采取前腔静脉血样,采用比色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血浆中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结果显示,血压和HR主要是在注药后5~10min及80min时出现明显的变化(P<0.01或P<0.05)。ET和TXB2与SBP、DBP和MAP呈相关或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而6-keto-PGF1α与SBP、DBP和MAP呈负相关或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NO血压和HR的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ET、TXB2和6-keto-PGF1α共同参与了XFM引起的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是引起小型猪血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9.
80.
<正>奶牛的酮病(ketosis),也称为乳牛酮血症(ketonemia),最早于1894年由Landel所提出。曾用名有乳牛醋酮血病(acetonemia)、酮尿病(ketonuria)、母牛热(cow fever)、慢热(slow fever)、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该病是奶牛最常见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疾病。该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国内兽医界的普遍关注。奶牛酮病在代谢方面主要表现为低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