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林业   199篇
农学   99篇
基础科学   172篇
  185篇
综合类   1210篇
农作物   88篇
水产渔业   63篇
畜牧兽医   554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报道了3个新型近紫外光引发剂:4-甲氧基-4-苯甲酰基二苯乙烯,3,4-二甲氧基-4-苯甲酰基二苯乙烯,3,4,5-三甲氧基-4-苯甲酰基二苯乙烯。利用光照实验和光示差热扫描量热仪(Photo-DSC)对这些分子的光引发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不同数目的甲氧基、光照时间以及光引发剂浓度对光引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Photo-DSC 测得3种化合物的单体聚合速率分别为0.065 32,0.102 01,0.163 23 s -1,表明随着随着甲氧基数目的增多,能有效地提高光引发剂的引发性能;随着光照时间的增长与引发剂浓度的增大,光聚合比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12.
用紫外光对假单胞菌株进行诱变,以竹炭为载体,将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固定在竹炭上,用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处理间甲酚水样。考察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投加量和水样pH值对间甲酚去除的影响以及进水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去除间甲酚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相对于原菌株,菌株经紫外诱变后,生长周期缩短了6h。经紫外照射120s的假单胞菌可以在竹炭表面及内部孔隙形成明显菌胶团,诱变菌在竹炭上所成的生物量明显较未经诱变菌增加。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能有效地去除水样中间甲酚。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投加量和水样pH值影响到间甲酚的去除效果,pH值在4~6时,间甲酚的去除效果较好。20g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处理100mL初始浓度50,100,120,150,180mg·L-1间甲酚模拟水样42h,去除率依次为90.9%,76.4%,72.9%,64.6%和49.7%。竹炭固定化紫外诱变假单胞菌对间甲酚的去除能较好地符合零级反应方程。  相似文献   
213.
利用小麦灌浆期作物群体小气候和农田地温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过量紫外线照射后农作物群体小气候(如湿度、风速、土温等)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UV-B处理下的小麦群体湿度牛前比对照区小,牛后湿度比对照区大,CK、T1、T2组群体内外空气湿度最大差值分别为38.3%、30.6%、23.5%。UV-B的增加导致小麦群体的中下部风速较大,成熟期小麦,在大风天气里,UV-B处理组的小麦比对照处理的更易倒伏,小麦群体的风速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为:顶部>2/3处>基部>1/3处;UV-B的增加对麦田的土壤温度也有影响,强UV-B处理下的地温比对照处理的地温高,10cm地温的上升幅度在不同处理存在显著差异,CK和T2的10cm地温变化范围分别是12℃-14℃、12.8℃-16℃。  相似文献   
214.
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耐酸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来自酸性土壤上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得到的3株能在pH=4.8的YMA固体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根瘤菌进行回接试验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证明,菌株91532耐酸能力高于其余菌珠,并高于国内外已报道过的苜蓿根瘤菌.91532经16SrRNA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鉴定为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pH=4.0的质子通量试验中,与酸敏感菌株相比,91532细胞膜具有较强的阻挡质子能力,细胞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耐酸能力具有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215.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兽医透皮吸收新型制剂盐酸环丙沙星搽剂中主要有效抗菌成分盐酸环丙沙星的含量,并用初均速法对该制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制剂较稳定,盐酸环丙沙星分解的活化能为92.94kJ·mol-1,室温(25℃)贮存期为2.5a.  相似文献   
216.
伍晓春  邹盛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093-7094
[目的]为了测定并比较不同年限野生及种植的杏香兔耳风总黄酮的含量,为杏香兔耳风药材的栽培及采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仪器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试验,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杏香兔耳风中总黄酮含量的可行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生长年限野生及种植杏香兔耳风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生长年限和种植方式对杏香兔耳风总黄酮含量有明显影响。人工种植杏香兔耳风的总黄酮含量较高,比野生杏香兔耳风高20% ̄50%。1年生种植杏香兔耳风总黄酮含量最高,达5.92%。[结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杏香兔耳风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准确、快速,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杏香兔耳风药材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17.
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晴天和人工模拟降雨2种情况下草甘膦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分析了草甘膦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草甘膦在施入土壤后可迅速降解,施药后6 d基本降解完毕。人工模拟降雨对草甘膦在土壤中的降解有明显影响,雨天环境下草甘膦降解得更快。  相似文献   
218.
朱玲  高向阳  王金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093-6095,6097
以南阳灰麦、紫麦、蓝麦为材料,采用微波高压快速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样品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结果表明:南阳彩色小麦中硒含量为13.37~21.95 mg/kg(干基),3ε32为1.4×104,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为0.999 7,加标回收率为100.6%~105.7%,RSD为4.4%,因此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工作曲线线性关系好的显著优点,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19.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结构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从菹草中分离纯化的3个红色素组分r1、r2和r3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化学测试反应及质谱特性。结果表明,r1、r2和r3在丙酮、甲醇、乙醇、氯仿、二硫化碳中的可见吸收光谱均为平滑的、较对称的单峰(对应的峰波长为λmax),与角黄素、虾青素的相似,在正己烷中则呈现不对称"三指状"谱峰趋势,而β-胡萝卜素在正己烷等几种溶剂中可见吸收光谱则呈典型的"三指状"谱峰;与正己烷相比,随溶剂极性增强,λmax增大,溶剂对r1、r2和r3吸收光谱的形状、精细结构和λmax影响显著, r1、r2和r3的λmax平均值均比虾青素、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λmax平均值大。 不同溶剂中,r1、r2和r3的红外光谱显示出含羰基多烯化合物的特征峰(1 660~1 750 cm-1区域存在差异)。r1、r2和r3的化学测试反应也证明其分子中含羰基,而不含5,6 或 5,8-环氧基团。结合低分辨和高分辨电子轰击质谱 (EIMS)的测定分析,证明菹草红色素r1、r2和r3是分子式均为C40H50O2、分子量均为562且都含有羰基的类胡萝卜素,其结构不同于虾青素、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与紫杉红素(rhodoxanthin)的基本结构相同,是紫杉红素的同分异构体。  相似文献   
220.
就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时空白吸光值过高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确定蒸馏水和K2S2O8纯度是影响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选用普通蒸馏水双蒸去离子后的高纯水及纯度大于99.0%的进口K2S1O8或国产分析纯K2S2O8二次重结晶配制成的溶液,其余步骤参照国标介绍的方法,即可保证空白吸光值小于0.030。当蒸馏水和K2S2O8纯度不高时,适当改进试验的操作过程,如对所配碱性K2S2O8溶液加微量HCl(1+9)处理、延长消解时间至50min、消解完取出比色管后迅速冷却等方法也可适当降低空白吸光值,但不能确保在0.030以下。消解仪器与分光光度计的不同对分析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