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212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30篇
  16篇
综合类   1228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667篇
畜牧兽医   2467篇
园艺   7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84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美洲鲥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棘,19日龄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23日龄所有椎体形成。各附鳍支鳍骨发育顺序先后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胸鳍在2日龄时出现乌喙骨,13日龄形成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19日龄仔鱼肩带和上匙骨开始骨化;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5日龄,12日龄尾鳍形成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和6枚尾下骨,19日龄仔鱼尾椎和尾鳍率先开始骨化,直至23日龄尾鳍骨骼系统钙化完全。最终背鳍和臀鳍分别形成18和22根鳍条。美洲鲥骨骼发育研究对其早期发育功能趋向、环境优化及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2.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的双列杂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ZW、WR、RW组成,研究了子一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变态、存活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阶段,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同.浮游期间,各杂交组幼虫生长优势(Hg)随着日龄而增大,存活优势(Hs)与日龄几乎无相关性,其值分别为Hg=6.20±2.43,Hs=14.83±0.28.W×Z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w×z=8.50±2.79,Hs w×z=20.59±0.98, 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杂交有效地提高了变态率,缩短了变态时间;变态率的杂种优势为Hm=15.84,平均缩短变态时间2d.室内培育期间,刚刚完成变态的稚贝很快表现出生长优势,而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存活优势,其值分别为Hg=8.98±2.91,Hs=8.11±8.18;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为Hg w×z=15.93±6.47、Hs w×z=8.78±8.76,Hg w×z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Hs w×z与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养成期间,幼贝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12.77±1.20,Hs=49.85±1.93;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 w×z=20.92±1.98,Hs w×z=61.60±1.38,与其它杂交组的显著性差异程度与稚贝期相同.从总体水平上分析,幼虫、稚贝、幼贝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5.06、17.40、15.77,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综合各阶段的杂种优势,3个杂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次为:W×Z>R×Z>W×R.R×Z、W×Z、W×R的子一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红斑马、白斑马(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中红(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且正反交的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表现形式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173.
2005-2006年度,共利用800 kg亲贝进行了4批育苗,获得受精卵2.33×10^10粒,D形幼虫15734×10^10粒,平均孵化率68.8%。受精卵经22~25 d的培育,稚贝规格达210~296μm,2005、2006年度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1.315×10^6粒/m^3、2.797×10^6粒/m^3,出池稚贝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5μm、228μm。分别采用干露法和用常温阴干刺激加流水法进行催产,平均每千克亲贝所获得的受精卵、D形幼虫及孵化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5%、20.32%和60.6%。  相似文献   
174.
苹果树叶、果的气传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树叶、果的气传病害主要有危害叶片的褐斑病、斑点落叶病及引起果实腐烂的炭疽病、轮纹病。这类病害,一般病原体在病残体或枝干上越冬,翌年产生接种体,随气流或风雨传播,在展叶至坐果后发生侵染,夏季和初秋进入发病盛期,造成叶片焦枯或早期脱落、果实生斑或腐烂,是苹果树生长期病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5.
今天荷锄走上山岗,栽下幼苗播种希望,一片片树叶沐浴着阳光,雨水滋润,大地披绿装。这是我们的家园,青山连绵不断,绿水翻涌波浪。明天巡山守护着未来,洒下汗水盼望茁壮,一山山树木奔腾着绿浪,鸟鸣悠扬,松涛深情唱。这是我们的未来。风也轻来雨也顺,树也绿来花也香。  相似文献   
176.
干露、盐度、温度变化对中华虎头蟹仔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在生化培养箱中设置5个干露梯度,15个盐度梯度及12个温度梯度,研究干露、盐度、温度变化对中华虎头蟹仔蟹存活及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干露温度梯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仔蟹爬行、游动、钻沙能力不断减弱;在0、1、2、45、50盐度梯度下,24h后仔蟹成活率、活力下降明显;10~35℃温度梯度下,24h后成活率超过90%,能正常摄食、活动,其他温度试验组,随温度变化,仔蟹活力不断减弱至无法摄食活动。  相似文献   
177.
金春华  江锦坡 《齐鲁渔业》2005,22(12):29-30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太平洋沿岸水域,以厄瓜多尔沿岸的分布最为集中,是世界养殖产量很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它具有抗病力强,生长快,离水存活时间长,能适应低盐度,肉质鲜美,对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低,易于进行集约化养殖等特点。李广丽等对南美白对虾仔虾对盐度突变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为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和放养时盐度的调节提供了依据。近儿年来,浙江各地修建了许多家南美白对虾淡化苗厂,从事虾苗的淡化培育,深得当地养殖户的青眯。南美白对虾虾苗的异地淡化培育常常因运输而引起pH的“突变”,致使淡化培育失败。有关pH突变对仔虾淡化培育成活率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试验结果,旨在为广大南美白对虾淡化苗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8.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标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孝锋  赵峰  王妤  宋超  张涛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2016,23(5):1157-1163
对均重(0.1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在6个盐度(0、4、8、12、16、20)梯度下的标准代谢进行研究。各梯度的水温为(24±0.5)℃、溶解氧为(8.12±0.23)g/m L、p H为7.5±0.18。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各盐度梯度代谢瓶内溶氧量、CO_2含量及NH_3-N含量,将时间与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仔蟹行为及代谢瓶内氧气含量与时间(h)的回归分析将仔蟹行为可分3个阶段:自由运动阶段[DO2.33 mg/L]、生存阶段[0.33 mg/LDO2.33 mg/L]及窒息阶段[DO0.33 mg/L]。在自由运动阶段和生存阶段,盐度对仔蟹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影响显著(P0.05);在窒息阶段,盐度对仔蟹的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仔蟹在高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低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在能量供给中的比例随溶氧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9.
魏倩玉  母昌考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19,43(4):1192-1200
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刺激后,菲律宾蛤仔I型溶菌酶的免疫应答反应,实验采用重组表达技术,从菲律宾蛤仔中得到2种I型溶菌酶的重组蛋白rVpILYZ-1和rVpILYZ-2,发现其均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其中,rVpILYZ-1对副溶血弧菌、灿烂弧菌和藤黄微球菌等具较强的抑菌活性,而rVpILYZ-2对副溶血弧菌抑菌活性较强,且二者均通过非酶抑菌活性和胞壁酸酶活性来发挥抑菌作用。结果显示,rVpILYZ-1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6.5和20 ℃,而rVpILYZ-2最适pH和温度则分别为4.5和10 ℃。此外,rVpILYZ-1和rVpILYZ-2均具免疫调理活性,能够促进血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研究表明,VpILYZ-1和VpILYZ-2在菲律宾蛤仔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0.
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7.57%、45.55%,4—6月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呈月递增趋势。鱼卵中石首鱼科未定种最多占10.06%,其次黄姑鱼占6.45%,再次为凤鲚占总数的6.06%。凤鲚仔稚鱼数量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4.06%,其次为虾虎鱼科仔稚鱼,占24.25%,再次为鲻科鱼类仔稚鱼,占23.57%。调查发现杭州湾是凤鲚的主要产卵场,其仔稚鱼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内,少量分布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小黄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外侧。从产卵时间和渔场分布来看,鱼山渔场是最早集中的水域,随着时间推移,产卵场的中心区向北部水域的舟山渔场转移。研究的海域内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银鲳的鱼卵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由1960年的优势种成为现在的非优势种;主要经济鱼类中鳓、凤鲚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但绝对数量有所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沿岸水域资源补充量有所减少,这可能与水域环境变化及过度捕捞导致亲体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