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57篇 |
免费 | 269篇 |
国内免费 | 52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3篇 |
农学 | 1246篇 |
基础科学 | 326篇 |
383篇 | |
综合类 | 9366篇 |
农作物 | 1604篇 |
水产渔业 | 202篇 |
畜牧兽医 | 706篇 |
园艺 | 397篇 |
植物保护 | 15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6篇 |
2023年 | 253篇 |
2022年 | 300篇 |
2021年 | 467篇 |
2020年 | 413篇 |
2019年 | 388篇 |
2018年 | 205篇 |
2017年 | 248篇 |
2016年 | 392篇 |
2015年 | 372篇 |
2014年 | 675篇 |
2013年 | 679篇 |
2012年 | 850篇 |
2011年 | 890篇 |
2010年 | 876篇 |
2009年 | 1019篇 |
2008年 | 1044篇 |
2007年 | 889篇 |
2006年 | 708篇 |
2005年 | 679篇 |
2004年 | 545篇 |
2003年 | 467篇 |
2002年 | 389篇 |
2001年 | 405篇 |
2000年 | 357篇 |
1999年 | 282篇 |
1998年 | 252篇 |
1997年 | 235篇 |
1996年 | 217篇 |
1995年 | 203篇 |
1994年 | 167篇 |
1993年 | 139篇 |
1992年 | 171篇 |
1991年 | 141篇 |
1990年 | 123篇 |
1989年 | 212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6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11篇 |
1956年 | 8篇 |
1955年 | 4篇 |
1953年 | 7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病主要危害水稻穗部的单个谷粒,一般情况下稻曲病的田间穗发病率在5%~15%;单穗病粒在10粒以下,产量损失3%~5%,严重时田间病穗率可达40%以上,单穗病粒数多达10~30粒,可造成产量损失8.7%~45.7%。通过不同时期接菌诱发试验,得出水稻破口前7~10d是稻曲病菌侵入的敏感期;在不同药剂、不同时期施药防治试验中得出水稻叶枕平后5~7d防治效果最好。据此提出对单季晚粳稻稻曲病可选用稻曲清、瘟曲克星等药剂在水稻叶枕平后5~7d进行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92.
介绍直播稻苗期化学除草产生药害的原因及辨识方法,提出避免药害的对策和方法,以期推动安徽省寿县地区直播稻苗期化学除草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3.
稻田养蟹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目前,关于种稻和蟹沟面积最佳比例问题尚无明确定论。就蟹沟面积和种稻面积比例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得出结论,从氮、磷、钾3种元素角度考虑,其比例应分别为26.53%、13.53%和42.37%。但考虑到补充大量外源氮肥时水体分子氨会对蟹造成毒害,建议将蟹沟面积比例控制在26.53%左右。在不施或少施肥料的情况下,蟹代谢废物中的氮、磷完全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只需补充钾肥。 相似文献
94.
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是一种半腐生病原菌,该病原菌可以侵染水稻,产生稻瘟病。对于水稻与稻瘟菌的互作机制,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鉴于水稻基因组相对较大且稻瘟菌生理小种众多,致使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通过将稻瘟菌生理小种Y34侵染拟南芥生态型Col-0,发现Y34可以感染Col-0,从而建立Y34-拟南芥互作模型,用以探究Y34与抗白粉突变体edr1的关系。结果显示,edr1比Col-0对于稻瘟菌更敏感。之前有研究表明,降低SA含量的突变体(pad4,sid2,nim1)均可抑制edr1相关表型。接种Y34于edr1与pad4、sid2、nim1形成的双基因突变体发现,所有双突变体的感病性比edr1单突均明显降低。推测EDR1可能在拟南芥抗稻瘟菌方面起一定正调控作用,且其作用依赖于SA途径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95.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 ~2011年对稻曲病的侵染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即使在-2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对其进行药剂处理,孕穗期处理的防效最高,均超过90%,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揭示孕穗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期;水稻不同播期对稻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品种分期播种对稻曲病的影响越低. 相似文献
96.
97.
豫东平原夏玉米病虫害综合化学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单958’为试材,选用8种药剂,设置10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对玉米地下害虫和灰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1%寡糖?噻?氟虫种子包衣+14%氯虫?高氯氟抽雄期喷施,玉米螟虫防效为90.35%~93.96%,蚜虫防效为91.82%~92.72%,均显著高于单独喷施。抽雄期喷施18.7%丙环?嘧菌酯、75%戊唑?嘧菌酯、75%肟菌?戊唑醇对玉米叶斑病、南方锈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抽雄期喷药,对小斑病、褐斑病、南方锈病的防效,18.7%丙环?嘧菌酯分别为83.36%、76.51%、78.93%;75%戊唑?嘧菌酯分别为79.25%、75.76%、83.81%;75%肟菌?戊唑醇分别为76.32%、82.83%、74.51%。不同药剂处理均比对照显著增产。31%寡糖?噻?氟虫+14%氯虫?高氯氟+75%戊唑?嘧菌酯比与对照增产21.77%,比31%寡糖?噻?氟虫+14%氯虫?高氯氟增产7.94%,比单独种子包衣增产13.83%,比单独喷洒14%氯虫?高氯氟增产13.45%,比单独喷洒18.7%丙环?嘧菌酯11.54%。因此,豫东平原夏玉米高产栽培,应采取种衣剂包衣和田间喷施杀虫防病农药相结合综合防控病虫害。 相似文献
98.
99.
视频显微扫描技术在稻米垩白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视频显微扫描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形分析,精确考察了垩白分布不同的4个DH株系及其双亲的垩白大小,构建了单粒稻米垩白大小的检测体系;同时还对6个早稻品系的透明度和垩白大小的测定进行了比较,初步探讨了视频显微技术在稻米垩白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