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林业   306篇
农学   118篇
基础科学   10篇
  99篇
综合类   648篇
农作物   86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85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巴山冷杉和秦岭冷杉树脂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标准样品叠加法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研究了巴山冷杉和秦岭冷杉树脂中精油的化学成分。从巴山冷杉树脂精油中分离出的165个色谱峰中鉴定出29个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9.13%;从秦岭冷杉树脂精油中分离出的138个色谱峰中鉴定出22个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9.47%。两种精油被鉴定的成分均为香成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2.
秦岭松栎林带生物量及其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秦岭脱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林(包括0-60cm土层)营养元素总贮量达29.2500-390.1739t.hm^-2,其大小为锐齿栎林>华山松>油松林,土壤中营养现贮量占系统总量的93.10%-99.39%,植被层和凋落物层仅占0.57%-3.00%和0.10%-1.99%;3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木材蓄积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120.483t.hm^-2,129.384m^3.hm^-2和1226.9kg.hm^-2,锐齿栎林>油松林>华山松林。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为1.553t.hm^-2和53.1kg.hm^-2,锐齿栎林最大,华山松林最小。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量平均值分别为17.475t.hm^-2和502.5kg.hm^-2,3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积累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和平均归还率分别为33.4、147.2和264.3,195.6、66.9和84.1,138.8、80.4和180.2kg.hm^-2和0.585、0454和0.318,3林分各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锐齿栎林干和皮中Ca和Mg含量远远高于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锐齿栎林多代连作势必导致营养元素的大量流失,特别是Ca和Mg,会破坏土壤原有离子动态平衡,引起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林地生产潜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通过对曼地亚红豆杉生物生态学特性、资源分布状况、紫杉醇国内外市场需求以及建设地自然条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在陕西秦岭南坡建设曼地亚红豆杉药用林基地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4.
陈旭 《陕西林业》2005,(5):42-42
为进一步提高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宣传力度,省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期将联合创办大型自然生态、人文地理类杂志《秦岭》,该刊物由陕西省林业信息宣传中心具体承办,主要面向从事自然保护和热心生态环保事业的各界人士,传播秦岭及山川的地理、生态、文化理念,普及生物利学、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山川探险等方面的知识。这次培训活动就是专为办好这份杂志,提高秦岭地区各自然保护区宣传人员的业务水平而举办的。  相似文献   
105.
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秦岭西安段86处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秦岭西安段康养旅游资源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长安区分布较为密集,其他县区分布较为稀疏;相较于其他旅游形式,康养旅游对生态的要求更高。因此,建议秦岭西安段的不同县区应制定不同的康养旅游发展战略,凸显长安区的中心地位,重点做好品牌打造、配套设施完善,探索建立康养旅游集散地;其他县市区重点做好配套设施完善,探索主题化、特色性康养旅游发展策略。此外,还应加强生态系统恢复与修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秦岭山地野生五叶草莓(F. pentaphylla Lonzink.)在关中平原的引种,观测其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总结引种的可行性。【方法】以野生于太白山的五叶草莓为材料,在关中平原进行引种,观测并比较不同光照条件条件下,其形态、生理及群落盖度等指标的变化,并与及野生地各指标进行比较,以此来对引种结果进行评估。【结果】秦岭野生五叶草莓在关中平原进行引种栽种时,其形态特征变化较大,茎蔓长度、叶片大小、地上部分鲜重、根系长度、群落盖度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但其聚合果发育不完全,花托膨大失败,有性生殖受阻。【结论】秦岭野生五叶草莓在关中平原引种可成活,营养生长旺盛,但生殖生长受阻,可作为一种新型地被植物进行园林栽种,成坪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7.
研究秦岭山区2种林分土壤性质的季节性变化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影响,为该区生态恢复及物质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以云杉林和红桦林土壤为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探讨了这2种林分不同季节土壤细菌多样性(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和群落组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了土壤性质,包括pH、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DOC)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林分土壤细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居中。2)2种林分土壤中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秋季最大,冬季最低,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则相反,在冬季达到最大值,秋季最低。3)相关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与温度负相关,与土壤pH、SWC、SOC、EOC、DOC和MBC含量正相关。4)RDA分析结果表明,SWC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EOC和SOC含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秦岭林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化是土壤养分及土壤环境因素(温度和含水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根据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岩石密度、磁性的不同,通过应用RGIS软件和Surfer软件对重磁异常分离、延拓、求导及重、磁特征信息的复合处理等,研究了小秦岭岩浆岩地球物理特征,结果表明:重磁反映岩浆岩带所处的构造单元部位、岩浆系列特征以及与矿带的时空关系,由此可将小秦岭划分为4段不同的岩性岩浆岩。  相似文献   
109.
渭河流域能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水资源的问题,而秦岭北麓是渭河的重要产水区。为探究秦岭北麓近年水资源的变化特征,采用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模型,基于水文相似性原理,运用典型流域参证法,重建了1970—2015年秦岭北麓径流变化。结果表明:VIC模型在观测流域有着较高的适用性,在月径流模拟中,纳什系数(NS)大于0.76,相关系数(R2)大于0.91,相对误差(RE)小于±15%; 通过水文参数移植法模型可以真实还原无观测流域径流变化,在验证期NS,R2,RE分别为0.81,0.94,4.6。近46 a来北麓径流总量在(16.01~65.4)亿m3/a波动,1983年径流量最高达到65.4亿m3,而1977年最小值仅为16亿m3,丰水年份是枯水年份的4倍,径流年际变化明显,过去46 a秦岭北麓多年平均径流值为35.2亿m3/a。降水是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并且也是水文模拟中最重要的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10.
王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04-6205
该文基于实地调查研究,对秦岭“七药”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探讨,重点分析该区系属与种的地理成分,发现秦岭“七药”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为秦岭“七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