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99篇
林业   29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14篇
  379篇
综合类   504篇
农作物   10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81.
鲁如坤  时正元 《土壤》2001,33(5):227-231,238
本文研究了红壤典型地区土壤磷素的不断积累情况 ,并初步提出了可能造成面源磷污染水体的土壤有效磷临界参考水平。这一水平在以泾流为主和以下渗水流为主的不同土壤上临界值不同 ,在旱地土壤和水稻土上数值也不同。作者认为红壤区目前的土壤有效磷水平大部分都处于上述临界值以下 ,但在冲积土区的水稻土上 ,特别是高产水稻土区 ,以及城郊蔬菜区都有数量不等的土壤已达到或超过这一临界值 ,面源磷的污染在这类土壤上已成为现实威胁。作者建议应开展我国不同地区面源磷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2.
棕壤不同粒级微团聚体中磷素的保持与供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对比法对采自辽宁省主要地区 1 8对不同肥力典型棕壤中不同粒级微团聚体内全磷的分布以及对磷素的保持与供应状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高肥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为 0 .61 1± 0 .1 83g/kg ,低肥的为 0 .379± 0 .0 95 g/kg ;高肥土壤平均吸附磷量为 1 2 7.1± 37.1 7g/kg ,低肥的为 2 33.2± 4 7.2 8g/kg;解吸磷和解吸率高肥的为 2 6.8± 1 0 .77g/kg和 31 .65± 2 5 .66% ,低肥的为 2 1 .3± 8.98g/kg ,和 9.62± 4 .99% .高肥土壤中各粒级微团聚体的全磷含量、磷素的解吸及其解吸率都高于低肥的对应值 ,其中 ,1 0~ 5 0 μm微团聚体中磷素储量最大 ,<1 0 μm微团聚体在磷素的吸附和保持方面贡献最大 ,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棕壤的特征微团聚体 .  相似文献   
83.
两系亚种杂交稻根系活力和磷素分配与籽粒充实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放射性^32P示踪技术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根系活力,磷素分配与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组合2264S/DT713与汕优63相比,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根系吸收^32P总量较少,各生育期根系吸收^32P总量下降幅度大,根系活力下降快,根系出现早衰;  相似文献   
84.
顾益初  钦绳武 《土壤》1997,29(1):13-17
在5年田间定位肥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每年对土壤全磷、速效磷、无机磷形态分级测定和植株含磷量分析,探讨了在长基施磷条件下,潮土中磷家的积累,形态转化以及合理的氮磷肥配比和磷肥的利用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85.
冷型小麦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至2004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冷型小麦的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相比,冷型小麦开花前功能叶片和穗部具有较高的磷素积累量;开花后的吸收积累量也较大,比暖型小麦高24.4%;成熟期冷型小麦子粒中磷素积累量在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条件下,分别比暖型小麦高6.3%、11.1%、18.5%和50.6%;植株磷素总积累量趋势与子粒一致。结果说明冷型小麦属于高效吸磷基因型,暖型小麦属于低效吸磷基因型;而且冷型小麦磷素积累量对氮、磷肥均有较高的响应度,属于高效高响应吸磷基因型。  相似文献   
86.
解磷菌剂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课题组自行分离筛选的B2和B67解磷菌株研制的菌剂,在盆栽和大田试验过程中,菌剂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培肥土壤的作用,而且是菌剂和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显著。施用了解磷菌剂或菌剂和化肥配合施用后,盆栽玉米的株高、鲜重和干重,较CK增加15.2%~89.2%,玉米单株吸养量较CK增加20%~146%;青菜的鲜重、干重和生物量较CK增加15.8%~41.6%,和CK比较差异显著;小麦的株高、有效小穗数、穗粒数、粒重以及生物量也较CK差异显著,大田试验的几种作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另外B2和B67接种到山西省典型土壤中,土壤速效磷含量较CK增加1.35~3.04倍,且发现其溶磷效果和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有效活菌数相关,解磷菌剂在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同时,也有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土壤磷素循环与磷肥施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8.
山东主要土类有机质及其与供磷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3大土类中棕壤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平均为10.69g kg-1,其次为褐土和潮土;高产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0.9g kg-1,高于中低产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中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密切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磷、有机磷、有效磷、磷酸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转化难溶性磷的强度均呈正相关,而与磷吸附最大缓冲容量MBC、固磷百分率、解吸能Qm呈负相关;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有机质对棕壤中的中度活性有机磷MLOP、潮土中的Ca2-P、褐土中的A l-P、高产农田中的A l-P,中低产田的Fe-P均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均是高产农田大于中低产田。有机质不仅直接丰富了高产农田的磷库,而且通过提高磷酸化酶的活性,降低土壤磷的吸附、固定,促进解吸,增加了土壤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9.
龙眼磷素营养诊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果园调查与大田磷肥施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龙眼磷素营养诊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磷素诊断形态为速效磷 (Olsen法 ) ,其诊断指标 (mg/ kg)为 :>43 .89,丰富 ;1 7.5 7~ 43 .89,高 ;7.91~ 1 7.5 7,中 ;5 .0 0~ 7.91 ,低 ;<5 .0 0 ,极低。龙眼植株磷素营养诊断最佳诊断时期为 1月 ,最佳诊断部位为老熟秋梢第 2位叶 ,诊断形态为全磷 ,其诊断指标 (P% )为 :>0 .1 65 ,过剩 ;0 .1 2 4~ 0 .1 65 ,高 ;0 .1 0 9~ 0 .1 2 4,中 ;0 .0 80~ 0 .1 0 9,低 ;<0 .0 80 ,极低  相似文献   
90.
豫北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王新民  王卫华  侯彦林 《土壤》2004,36(2):173-176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P分级方法研究了豫北褐土多年棚龄蔬菜保护地土壤P素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蔬菜保护地0 ~ 20cm土层全P、无机P、有机P、Olsen-P的含量分别为:1385.6 ~ 2896.5、1097.1 ~ 2365.7、270.0 ~ 606.9、109.8 ~ 302.4 mg/kg,Ca2-P、Ca8-P、Al-P、Fe-P、O-P、Ca10-P分别占无机P的百分比平均为:12.5 %、37.2 %、10.8 %、5.8 %、13.3 %、20.5 %,Olsen-P占全P的百分比高达4 % ~ 15 %,平均为10.6 %;土壤各形态P素主要积累在0 ~ 2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全P、有机P、Olsen-P、各形态无机P均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