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14篇
  免费   1126篇
  国内免费   1828篇
林业   1944篇
农学   1439篇
基础科学   316篇
  4232篇
综合类   10611篇
农作物   1056篇
水产渔业   970篇
畜牧兽医   6648篇
园艺   1157篇
植物保护   795篇
  2024年   518篇
  2023年   1388篇
  2022年   1686篇
  2021年   1447篇
  2020年   1063篇
  2019年   1244篇
  2018年   730篇
  2017年   998篇
  2016年   1178篇
  2015年   1090篇
  2014年   1445篇
  2013年   1443篇
  2012年   1590篇
  2011年   1563篇
  2010年   1472篇
  2009年   1471篇
  2008年   1474篇
  2007年   1129篇
  2006年   992篇
  2005年   866篇
  2004年   616篇
  2003年   631篇
  2002年   430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275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83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目的 通过对比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去除与保留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探讨林下植被管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对8块样地进行林下植被保留(UP)和林下植被去除(UR)2种处理,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和5种水解酶活性,计算土壤养分-酶化学计量比,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 结果 林下植被去除显著降低土壤腐殖质层、0~5 cm、5~10 cm土层的含水量(SWC)、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养分含量,也抑制了0~5、5~10 cm土层的半纤维素酶(CB)和亮氨酸基肽酶(LAP)活性,林下植被去除与保留均对酸性磷酸酶(AP)活性影响不显著。5种土壤水解酶活性以及化学计量比与SWC、SOC、TN、TP、有效氮和养分化学计量比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且土壤的C、N、P水解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ln(BG+CB)/ln(NAG+LAP)、ln(BG+CB)/ln(AP)和ln (NAG+LAP)/ln(AP)分别与土壤C/N、C/P和N/P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林下植被去除降低了土壤水分、全量养分、有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CB、LAP),且土壤水分、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些指标可能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2.
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土壤环境,特别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探讨土传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可更加科学地评价病害发生与土壤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土传病害发生机理提供必要科学依据。选择云南烟草黑胫病危害较为严重的3个植烟区(石林板桥、保山耇街、保山珠街)统一种植高感黑胫病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调查定点田块病害发生情况并根据病害调查标准将发病烟株划分不同程度(正常烟株、轻度发病烟株、中度发病烟株、重度发病烟株)。同时在保山耇街试验点采集不同发病程度烟株根际土壤,分析比较其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调查点不同发病程度烟株根际土壤与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发病程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土壤16S rRNA高通量测序及多样性分析表明,与土壤细菌门类水平优势群落组成相似,并且随发病程度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而酸杆菌门呈上升趋势;不同发病程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其中甾体杆菌属(Steroidobacter)、阿达尔杆菌属(Adhaeribacter)、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杜氏杆菌属(Tumebacillus)随发病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均不同程度低于健康根际土壤,且均表现为轻度发病烟株根际土壤α多样性指数最低,其中shannon和simpson指数轻度发病烟株显著低于健康烟株;PCoA主成分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随发病程度发生了明显分离,且沿第二主成分坐标轴上细菌群落结构分离随发病程度呈逐渐增大趋势。综上所述,不同发病程度烟株根际主要环境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土壤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细菌群落组成发生趋向性变化,群落结构发生趋向性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3.
试验研究 3种丛枝菌根真菌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菌根共生效应的结果表明 ,3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的效应不同 ,与接种G .spp处理和未接种对照相比 ,接种G .m和G .i处理显著增加玉米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P浓度和吸P量 ,但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而接种G .spp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播种后 35d时接种G .m和G .i处理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接种G .spp处理 ,而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 ,且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趋势相似 ,35d时酶活性最高 ,35~ 5 0d呈迅速下降趋势 ,至 70d时酶活性仍下降且趋于平缓。G .spp酶活性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随生长时间的延长略有起伏。即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时 ,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高的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促进作用较大 ,可提高玉米P营养状况 ;反之则对玉米生长和P营养状况无明显促进作用 ,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出苗后 35d时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是预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效应的有效生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4.
155.
2006—2015年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56.
以高糖(GT35)和低糖(B8)甘蔗品种苗期不同部位的叶和茎为材料,采用HPLC技术测定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分析2个甘蔗品种叶和茎中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与糖分含量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甘蔗品种苗期叶中蔗糖含量与SPS和SS-s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茎中己糖含量与NI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茎中蔗糖含量与SPS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SS-c、SAI和CIN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GT35茎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B8,叶中蔗糖含量显著低于B8。GT35茎中SPS和叶中SS-s酶活性均显著高于B8,茎中SS-s和SS-c酶活性低于B8,其中只有幼茎中SS-c酶活性与B8差异不显著。说明苗期叶中高SS-s酶活性,茎中高SPS酶活性,低SS-s和SS-c酶活性,可能是调节高糖甘蔗品种苗期茎中蔗糖积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7.
遮荫处理及恢复光照对白菜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俊  郭世荣  蒋芳玲  陈岚  吴震 《园艺学报》2008,35(5):753-756
 以白菜耐弱光品种‘矮王’和不耐弱光品种‘绿优’为材料,研究遮荫处理及恢复光照过程中植株生长、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遮荫处理后‘矮王’品种生长减缓, ‘绿优’品种生长停滞;2品种的MDA含量、O2-. 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POD活性呈上升趋势,而SOD、CAT、APX等酶活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恢复生长光照后,2品种的 MDA含量、O2-. 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均迅速上升,几种酶活也呈加速上升趋势。遮荫处理后期与恢复光照后‘绿优’的膜脂过氧化现象较‘矮王’严重,‘矮王’通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有效地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8.
以1年生的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幼苗为试材,通过其移栽过程中在根系附近添加50、100、150 mL等不同剂量的菌根真菌,研究菌根真菌对樱桃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真菌能明显提高真菌在樱桃幼苗根系中的定植率,最高值出现在菌根真菌处理后的120 d,菌根真菌处理的定植率分别是对照的17、18、23倍.菌根真菌的添加提高了根际土中蔗糖酶、磷酸酶、脲酶的活性以及有效氮、磷、钾的含量,其作用效果与菌根真菌的添加量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菌根真菌处理叶片的CAT 、SOD活性高于对照,MDA含量低于对照.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樱桃幼苗的成活率,100、150 mL处理的成活率均为100%.综合分析认为,每棵添加150 mL菌根真菌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樱桃幼苗根际土及树体的养分状况,增强其抗病性,较好地促进樱桃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9.
为明确土壤结构体分布和Cd赋存形态对零价纳米铁-壳聚糖改性生物炭的响应,以黄绵土为试验对象,枸杞枝条制备改性生物炭,以不添加改性生物炭土壤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CdCl2溶液污染条件下,1%~3%改性生物炭输入处理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阳离子交换量(CEC)、水稳性团聚体及不同Cd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00 d沉化,相对于对照处理,添加改性生物炭后,土壤pH、CEC、SOC分别平均显著增加8.30%、17.23%、68.48%;土壤大颗粒团聚体(> 0.25 mm)含量增加7.69%,有效态Cd含量中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各占比都有所减少,分别减少12.61%、5.52%和1.21%,无效态Cd含量(残渣态)增加19.34%。路径分析表明,土壤pH和SOC含量直接影响有效态Cd的含量且存在因果关系,SOC含量直接影响土壤小颗粒团聚体(< 0.25 mm)的形成,且土壤小颗粒团聚体形成和CEC与有效态Cd存在因果关系。从路径分析的结果来看,土壤CEC和土壤团聚体是土壤Cd有效性的关键作用因子。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于高浓度Cd污染土壤,零价纳米铁-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对Cd固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0.
对海南乐东的次生林、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椰树(Cocosnucifera)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介于1.55~8.52 g/kg,以次生林最高,大叶相思和木麻黄最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51~9.49 kg/m~2,以次生林最高,木麻黄最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94.86 mg/hm~2、椰树73.72 mg/hm~2、桉树44.93 mg/hm~2、大叶相思30.80 mg/hm~2、木麻黄15.10 mg/hm~2,4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要低于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