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1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林业   132篇
农学   205篇
基础科学   297篇
  974篇
综合类   1837篇
农作物   148篇
水产渔业   109篇
畜牧兽医   312篇
园艺   149篇
植物保护   15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基于水槽试验,系统的研究了在5种流量、3种植被组合和3种覆盖密度情况下的坡面流的水力参数、水力因子间的关系和阻力规律.结果表明,坡面流一般为湍流,植被的存在增强了坡面流的湍流强度.平均流速与单宽流量幂函数相关,且拟合结果良好.柔性植被对流速的减缓作用大于刚性植被.柔性植被坡面和刚性植被坡面的阻力系数均随雷诺数的增加呈幂...  相似文献   
92.
杨帆  赵浩儒  刘超  何继业  汤方平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12):141-146,113
进水流道出口流态是影响立式轴流泵装置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立式轴流泵装置整体物理模型,采用在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壁面布置丝状红线和压力脉动传感器,研究分析了不同转速时立式轴流泵装置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的流态及压力脉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流量小于0.7Qbep时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内壁面的丝线偏移方向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同,各测点的脉动幅值均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当流量大于0.7Qbep时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内壁面的丝线偏移方向与泵轴方向相同,各测点的脉动幅值随转速的增加而减小。相同转速时,各测点的脉动幅值随流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最优工况时脉动幅值最小。不同转速下,流道出口各测点的脉动主频均为4倍转频,最优工况时各测点的脉动次主频均为1倍转频。随转速增加,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各测点主频幅值的增幅存在差异性,小流量工况时各测点的脉动主频幅值增幅小于最优工况和大流量工况。  相似文献   
93.
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氮肥不同滴灌施肥运行方式对土壤无机氮动态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施肥运行方式对于土壤总无机氮含量影响不大,但却影响了土壤无机氮的转化,N-W处理促进了土壤铵态氮的硝化,其次是W-N-W,W-N处理土壤铵态氮的转化最慢。滴灌施肥运行方式也会影响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布,不同滴灌施肥运行方式处理间土壤铵态氮的分布在灌溉施肥结束当天差异较大,但随后逐渐趋于一致,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分布在前期差异不大,后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4.
建立柑橘成年态节间茎段的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是实现柑橘转基因育种实用化的前提基础。本试验以纽荷尔脐橙成年态节间茎段为试材,初步建立了脐橙成年态节间茎段的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预处理灭菌法对成年态茎段进行消毒处理,污染率明显降低。节间茎段在MS+3mg/L6-BA的培养基上,不定芽再生率较高。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抗真菌病基因chit42导入其中,抗性芽通过二次嫁接后获得再生植株,PCR检测4株抗性植株中有2株扩增出该特异性条带,RT-PCR分析进一步确认外源基因chit42能够在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表达。  相似文献   
95.
泵站正向进水前池底坎整流机理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灿  成立  刘超 《排灌机械》2014,(5):393-398
为研究正向进水前池存在的不良流态,基于N-S方程和Realizable k-ε紊流模型,采用SIMPLE算法,数值模拟了正向进水前池中无任何措施和增设底坎整流措施的流态.CFD计算结果表明:原方案的前池两侧出现了大面积的回流区,泵站两侧机组进水条件差,水流偏斜较为明显;加底坎,且当底坎离进水池较远时,整流效果并不明显,前池内仍有大面积的回流产生,偏流依然严重;当底坎离进水池较近时,坎后旋涡直接影响到进水池的流态;通过CFD优化,底坎设在离进水池入口(7~10)D处,能明显改善前池的流态,水流能较均匀地流入各台机组;随着底坎坎高的增大,底层回流区会逐渐变小,较大回流区发生的位置也由坎后变为坎前,坎高的取值约为0.3H'时,前池内流态较好;底坎的顶宽尺寸对前池流态的影响较小.CFD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对正向扩散前池流态改善有借鉴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6.
通过种植两茬油菜,设置7种施肥模式:有机肥施氮量600 kg/hm2;有机肥施氮量30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767 kg/hm2;无机肥施氮量38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45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15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30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38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15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191 kg/hm2,研究了日光温室0~200 cm土壤中NH4+-N和NO3--N的迁移累积。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主要影响0~40 cm土壤中NH4+-N的平均累积量和平均质量比,单施无机肥的相应值大于单施有机肥;不同施肥模式主要影响0~40 cm土壤中NO3--N的平均累积量和平均质量比,当施氮量小于383 kg/hm2时,相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施无机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不同施肥模式也影响40~160 cm土壤中NO3--N的迁移累积。从地下水污染风险和产量考虑,北京农业种植区日光温室油菜种植可按照有机肥150 kg/hm2、无机肥191 kg/hm2的施肥模式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97.
为了研究焉耆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状况,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中的普通克里金(Or-Kriging)法对绿洲农区207个地下水进行了硝态氮空间变异分析,并以河流、农田排渠水中的硝态氮量分析了硝态氮污染的原因。结果表明,绿洲区地下水体硝态氮量总体水平较低,平均值为3.32mg/L,属国家地下水Ⅱ类质量标准,但不同区域地下水的硝态氮量差异明显;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对绿洲区未测区域进行估值并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分区表明,绿洲农区大部分区域地下水硝态氮量已接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大允许质量浓度(10.0mg/L),个别地区已处于污染警戒状态(20.0mg/L),需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随着近些年集约化农业的发展,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及利用率偏低是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8.
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水稻对残留N的利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沈其荣  王岩  史瑞和 《土壤学报》2000,37(3):330-338
在小麦盆栽试验后的^15N标记土壤上,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其有机无机肥料残留N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随着水稻生长而逐渐增加,到收获时达到1378.6-1790.5mg/kg土;土壤微生物量N的变化与水稻吸收N素有关,开始时由于淹水使得土壤微生物N有所下降,但随后又有所增加;随着水稻的N的吸收增加,生物量N又下降,直到水稻成熟期又有所恢复。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中,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变化不大,但其中的一些^15N仍与外界土壤中矿质N发生了交换,表明 些固定态铵对水稻仍有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
施用钢渣对水稻土pH、水溶态硅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测定了盆栽水稻生育期土壤淋滤液pH和水溶态硅浓度 ,探讨了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施用钢渣提高了土壤 pH ,且这种影响随钢渣施用量的增加和粒度变细而加强。在水稻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水溶态硅都经历了一个先上升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 ,最终趋于稳定的过程 ;施用钢渣各处理土壤水溶态硅浓度在插秧后 3~ 4周内低于对照 ,以后则高于对照 ,这种情况随钢渣施用量的增加或粒度变细而更为显著。试验结果还表明 ,施用钢渣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0.
土壤有机态Cd转(活)化的影响因子及其综合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本文讨论了土壤有机态Cd转 (活 )化的影响因子及其综合作用。根据统计学的判别分析发现 :EM菌为其主导影响因子 ,而非以往形态转化研究中所说的pH ,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生物降解 ;就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效果而言 ,在有机态Cd向活化态Cd转化中 ,有效的处理组合是随着土壤 pH的改变而变化的 :pH 6.5时 ,以EM菌 1%、C/N 2 0为最佳。pH 7.0时 ,以EM菌 1%、C/N =3 5为最宜。pH 7.5时 ,EM菌 3 %、C/N =3 5才最适 ;本研究条件下有机态Cd减少和活性态Cd增加的协同转化率为 11.5 %。本研究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