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168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100篇
  128篇
综合类   529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151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网络教学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载体来进行教学信息传递的辅助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信息与技术、艺术的有机整合。网络教学界面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因此,要运用视觉传达学的相关知识原理来指导网络教学界面设计,以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进程和效率。  相似文献   
942.
农田-草地景观镶嵌体土壤水分界面瞬时判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和Lattice Wombling界面判定方法对典型农牧交错带(河北沽源地区)农田-草地景观镶嵌体土壤水分界面的瞬时界面因子空间特征进行初探.结果表明:利用地统计学对不同粒度的土壤水分空间特征研究验证土壤水分界面存在,且存在不同生态梯度效应.应用Lattice Wombling界面判定方法对农田-草地界面土壤水分进行界面的瞬时判定表明,农田-草地界面土壤水分界面的判定呈不规则曲线的界面变化;农田-草地界面土壤水分界面的界面因子(BE)在农田内部较为明显,在距农田草地边界农田一侧的3~7 m处和草地内部3 m处左右.  相似文献   
943.
烯禾啶微囊粒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水为介质的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烯禾啶微囊粒剂的加工工艺,讨论了单体量比、芯皮比、缩聚反应介质的终点pH对微胶囊的缓释性、包封率和微胶囊结构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微胶囊的包封率,用差热-热重分析仪测量烯禾啶微胶囊的芯材缓释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的结构,结果表明,当单体量比为n(尿素):n(甲醛)=1:2.0,芯皮比为1:1.5,缩聚反应终点pH为3.0,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封率为30.6%、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2μm左右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944.
土壤颗粒随水迁移常引发水土流失、农田面源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发生,且雨滴打击等外部作用被普遍认为是降水引发土粒迁移的主导作用,但土粒迁移的内在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离子界面反应产生的粘粒间的内在作用力对粘粒水迁移的影响.为了能够准确计算粘粒间的作用力强度,以纯的蒙脱石粘土团聚体为材料,用Na~+和K~+两种一价阳离子来表征界面反应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Na~+体系中粘土颗粒迁移强度远远大于同浓度下的K~+体系;2)K~+体系下的电场强度远低于同浓度下的Na~+体系,相应地,Na~+体系中粘粒间静电排斥力远强于K~+体系;3)蒙脱石团聚体内部的静电场强度越强,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压越高,粘粒水迁移强度就越大.研究发现,团聚体中的电场强度主要通过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影响粘粒水迁移,但在低电解质浓度下,这个电场还可能通过对水合斥力的影响来影响粘粒的水流迁移强度.本研究提出了在流水运动的外力作用下,引发粘粒迁移的内因驱动力:粘土团聚体中静电场产生的静电效应.由于本研究只考虑了流水的作用而没有考虑雨滴撞击力作用,所以本文并未否定雨滴击打对土壤迁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5.
在高寒区水利工程中,冻土与混凝土接触界面的力学特性对于衬砌的稳定性和长期服役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冻土-混凝土界面冻结强度特征与形成机理,开展了试验温度为-1~-5℃,初始含水率为9.2%~20.8%,法向压力为50~300 kPa条件下冻结黄土-混凝土界面直剪试验。通过研究界面剪切应力-位移曲线特征,结合摩尔库伦强度理论,将峰值强度分解为残余强度和界面冰胶结强度,对冻土-混凝土界面冻结强度形成机制进行解释。相应将界面黏聚力分解为峰值强度黏聚力和残余强度黏聚力,界面摩擦系数分解为峰值强度摩擦系数和残余强度摩擦系数。结果表明:界面冰胶结强度随着试验温度下降而增大,但受法向压力影响很小。在初始含水率为13.1%,法向压力100 kPa时,试验温度由-1下降至-5℃,冰胶结强度由4.4增加至111.1 kPa。界面残余强度随着法向压力增大而增加,但受试验温度影响很小。在含水率20.8%,试验温度-5℃时,法向压力由50增加至300 kPa,残余强度由34增加至177 kPa。界面峰值强度黏聚力随温度的降低呈指数增长,在含水率13.1%时,温度由-1下降至-5℃,峰值强度黏聚力由35.09增加至148.05kPa,而残余强度黏聚力变化很小。界面处摩擦系数受试验温度影响较小。该研究可为寒区衬砌工程等冻土-构筑物接触面结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6.
利用相变释能的农产品冷藏设备主动防除冰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减小农副产品冷藏设备表面的结冰危害,提高部件表面的抗结冰能力和设备运转效率,该文提出利用相变释能的主动防除冰方法。试验以带有不同凹坑尺寸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和6061铝合金作为基体材料,凹坑内填充气体或不同冰点的介质,表面覆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BOPP)。试验采用水杯制冰法,测量表面结冰附着强度,结合剥离界面的形态,分析相变时差对界面附着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光滑PMMA试样的表面附着强度169.81 kPa,试样(凹坑内分别填充纯净水和体积分数为6%乙醇溶液)表面的附着强度分别降低了100%和82%;对比无凹坑铝合金试样表面的附着强度,凹坑内填充体积分数为15%乙醇溶液低冰点溶液的试样表面附着强度可减小76.52%。因此利用不同水溶液的相变时间差和膨胀释能可减小试样表面的附着强度,并且试验表明试样材料、凹坑尺寸对附着强度的降低作用影响较小。利用相变时差和相变膨胀释能破坏冰在弹性冻结界面的接触稳定性,达到降低结冰表面附着强度的目的,并且水溶液中水的体积分数越大,试样结冰表面的附着强度的越小。研究结果为农产品冷藏领域中的防、除冰方法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7.
小麦抗病相关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2):308-313
育种是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植物新品种的技术,将基因聚合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已成为今后作物育种家研究的新方向。基因聚合分子育种主要包括2个方面,即遗传转化基因聚合分子育种和分子标记筛选基因聚合分子育种。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抗病基因的不断发掘,小麦抗病分子育种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就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小麦抗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8.
949.
在植物纤维原料中,木质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可再生资源,但由于结构复杂且不同类型木质素结构性能差异,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废料或低价值副产品。微纳米木质素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发展方向,可为木质素产品高值化利用提供一种新途径。木质素微纳米球是一种具有规整结构的微纳米木质素,其自组装制备方法主要有溶剂-反溶剂法、气溶胶的流式反应器法和界面细乳液聚合法。利用四氢呋喃、二氧六环和乙醇等溶剂对木质素或化学修饰木质素进行溶解,然后滴加反溶剂去离子水可获得木质素微纳米球,然而溶剂-反溶剂法获得的木质素微纳米球悬浮液在干燥过程中存在微纳米球团聚问题;气溶胶的流式反应器法能将木质素溶液直接雾化自组装成气溶胶;界面细乳液聚合法可使木质素分子在非共价自组装形成微纳米球基础上实现共价键结合。相比实心微纳米球,中空微纳米球拥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木质素微纳米球当前主要应用于药物载体、紫外防护和纳米填料等方面。采用木质素包载疏水药物,能提高药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能,实现可控释放,延长作用时间,降低毒副作用;将木质素微纳米球用于光敏性农药的包载,能使其具有可控释放和抗光降解功效;将木质素微纳米球对酶进行包载,能使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通过调控木质素自组装过程,可使其微纳米球具有相对亲水或疏水外表面,使微纳米球与相应亲水或疏水高分子聚合物共混时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此外,木质素微纳米球亦可用于吸附材料、聚集诱导发光纳米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方面。目前,木质素微纳米球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简单可行的可控构筑方法及其高值化应用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界面细乳液聚合法能使木质素分子自组装过程中实现非共价键和共价键协同作用,且通过该方法可获得中空木质素微纳米球,为新型中空结构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开发提供了新方向;木质素具有自发荧光特性,且自组装制备微纳米球过程中木质素分子会产生J-聚集增强其荧光强度,为新型木质素基发光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0.
[目的]研究多基因聚合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效应,并开发Pb1基因功能标记,为江苏省培育持久抗稻瘟病品种及提高其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发Pb1基因的功能标记,并结合Pita、Pib、Pi54、Pikm和Pizt功能标记检测2015─2017年参加江苏省预试的703份常规粳稻材料的抗病基因,分析其聚合方式与稻瘟病抗性的相关性.[结果]在Pb1基因编码区上游926~1085 bp设计1个存在/缺失标记M1,其引物可扩增获得160 bp的片段.703份供试材料中,Pita、Pib和Pi54基因频率高于Pikm、Pb1和Pizt,虽然抗病频率(稻瘟病综合指数≤5.0的材料所占比例)在2015─2017年呈逐年快速升高趋势,但3年间达中抗及以上等级的材料所占比例均较低.不含抗病基因的材料11份,综合指数≤5.0的材料4份,抗病频率为36.36%;当所含抗病基因数≤3个时,随着含抗病基因数的增加,对应的材料数量、出现频率和综合指数≤5.0的材料数量均明显增加,当所含抗病基因数≥4个时,随着含抗病基因数的增加,对应的材料数量、出现频率和综合指数≤5.0的材料数量均明显降低.抗病基因数越多,抗病频率越高,当抗病基因数达6个时,抗病频率达100.00%,说明聚合的抗病基因数与抗病频率呈正相关.3个抗病基因聚合的最佳方式为:Pi54+Pib+Pb1或Pita+Pib+Pikm.4个抗病基因聚合的最佳方式为Pita+Pib+Pikm+Pizt或Pita+Pi54+Pib+Pb1.[结论]开发的Pb1基因功能标记可应用于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以提高选择效率.多基因聚合能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但抗性强弱取决于抗性基因间的互作效应,并不是简单的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