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58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59篇
  94篇
综合类   438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57篇
园艺   62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吴英博  李睿  杜伟  田锐  李航  刘新敏 《土壤学报》2018,55(6):1450-1459
基于考虑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的离子吸附动力学模型,以可变电荷黄壤颗粒为代表材料,研究了锂离子(Li+)、钠离子(Na+)和铯离子(Cs+)在黄壤颗粒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特征,进一步计算了离子在土壤/水界面的扩散距离与表面电化学参数。结果表明:(1)Li+、Na+和Cs+在黄壤颗粒表面吸附仅存在一级动力学过程并存在明显的离子特异性差异,这种差异随着电解质浓度降低而增大;(2)离子非经典极化与体积效应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离子在固/液界面的扩散距离,在较高浓度电解质中,Na+和Li+的离子体积和极化效应基本平衡,导致Na+和Li+离子间差异不显著,但Cs+由于强烈的非经典极化作用,扩散距离表现为:Cs+Na+≈Li+;在低浓度电解质中,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占主导,扩散距离表现为:Cs+ Na+ Li+,表明离子扩散距离在低浓度下差异大,而高浓度下差异不显著;(3)离子扩散距离的差异导致固/液界面电位的不同,Stern电位、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均受到离子扩散距离的影响,表面电位(绝对值)在各个浓度下均表现为:Li+ Na+ Cs+,说明表面电位仅受非经典极化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对土壤/水界面反应理论的完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白浆土元素淋溶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还原作用下锰的淋溶呈现先增后降,而且起落较大;铁的淋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淋溶特点是初时淋溶量很大,以后不断地降低;铝的淋溶量较小,硅的淋溶量较大,尤其在盐基淋失到一定程度后,渗透液中硅铝含量在缓慢地增加本文还讨论了母质类型及土壤有机质类型对元素淋溶的影响.“双层母质”不是白浆士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14.
An automatic polarization measure system can be made up of a commercial potentiostat and a computer. This paper described a corresponding analog interface circuit and a software consisting of the controlling,sampling and fitting programs with which the da  相似文献   
15.
复叶槭挥发性物质对光肩星天牛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该文供试的单体是用吸附法采集,并经热脱附及GC MS方法分离鉴定而得.作者分别测定了复叶槭11 种挥发性单体的5 种浓度溶剂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 的触角电位活性,以及不同触角部位的化学感受差异.测得各单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时的触角电位观测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单体己醇、反 2 己烯醇、青叶醇、乙酸丁酯、己醛、青叶醛等在单独组分时有较强的触角电位活性,而单体青叶醛和乙酸丁酯、糠醛、甲基糠醛等相互混配时可增强光肩星天牛的触角电位活性.光肩星天牛成虫对挥发性物质刺激的敏感部位是触角的末端,乙醇对光肩星天牛的触角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雄性信息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棉铃虫触角对其雌雄两性主要信息素组分的反应,结果表明L雄蛾触角的EAG反应明显地高于雌蛾触角;在所测定的各种化俣物中,雄蛾对雌性信息素主要组分产生最为强烈的EAG反应;在0.00004-40μg范围内,雄蛾对主要雌性信息素成分Z9-16:Ald和Z11-16:Ald以5:95的比例配制成的二元组分产生的EAG反应与浓度呈正相关;向含元组分的滤纸片上加入不同浓度的Z11-16;  相似文献   
17.
白肉甜油桃‘北极星’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肉甜油桃‘北极星’为试材,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贮藏条件下,‘北极星’果实可贮藏42d;贮藏过程中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贮藏天数的增加均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再下降的变化趋势;第42d时果实硬度(12.12kg·cm^-2)仅比采收当天(12.6kg·cm^-2)降低3.8%;可滴定酸含量随贮藏天数的增加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稻田长期淹水所导致的土壤通气性差妨碍水稻的生长。探索增氧型复混肥对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作用,为水稻专用肥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复混肥制造过程中,添加特制的粘结剂和3.6%、4.8%、6.1%的过氧化钙制成具有增氧功能的复混肥OCF1、OCF2、OCF3。以Q681 (全两优681) 和EK1 (鄂科1号) 两种常规中稻品种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设淹水 (WL)、增氧灌溉 (MBWI) 和分次增施过氧化钙 (FCP) 为对照,一次性基施OCF1、OCF2、OCF3 3个处理,在水稻主要生育期,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无机氮含量和pH,测定水稻叶片光合作用、水稻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含量。   【结果】   增氧措施OCF2和OCF3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移栽期、分蘖期、齐穗期和乳熟期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与WL、MBWI和FCP处理相比,OCF1、OCF2和OCF3处理的土壤在分蘖期和齐穗期保持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其中以OCF2和OCF3的作用最明显;整个生育期,对照和各处理的土壤pH没有显著差异,与WL处理相比增氧型复混肥还可提高齐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所有增氧处理均能够保持或显著提高耕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其中OCF2和OCF3表现最明显。与WL处理相比,各增氧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其中OCF3处理增幅最大,提高了11%以上,高于或显著高于增氧灌溉和分次增施过氧化钙处理 (MBWI和FCP)。OCF3处理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比淹水灌溉WL处理分别提高25%、38%和107%,比MBWI和FCP处理提高29%~58%。   【结论】   增氧型复混肥能较长时间提高土壤通气性和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水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与分次追施过氧化钙和增氧灌溉相比,肥料制作过程中添加过氧化钙制备增氧型复混肥提高水稻土通气性的效果更好,操作更加方便,是提高水稻专用肥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水力停留时间对ABR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折流式水解反应器(ABR)对印染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ABR格室中pH值的变化总体趋势为上升,且HRT越长,pH值的变化越大;而氧化还原电位(ORP)总体随格室依次下降;ABR处理印染废水色度去除效果显著,当HRT大于8 h时,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的一级排放标准(色度≤40倍);而从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及有效利用反应器容积考虑,处理该废水的适宜停留时间为6-8 h。  相似文献   
20.
介绍某110 kV变电站一号主变A相套管底部与法兰处有明显的放电现象,C相套管同一位置也不断的产生火花,该故障套管末屏接地装置在结构、设计及制造工艺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末屏引出端子与接地罩之间是采用铜铝直接接触方式,在两者之间极易形成严重氧化层,产生接触电阻,由于末屏接地不良,必定引起高压套管电容层间电压分布畸变,可能引起电容屏间绝缘击穿,产生火花放电。通过绝缘油色谱分析,特性气体超标,进行了套管现场拆解、更换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